|
在築地すし大本館吃過午餐,當然又是時候開始下午的行程。步行到築地市場駅,再一次坐上大江戸線,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明治神宮。這次會搭乘 8
個車站,在代々木(代代木)駅下車,票價 JP¥220。正一今天的大部分交通都是依賴大江戸線,某程度說,這一路線能觸及多個東京的旅遊熱點。 |
|
|
 |
|
|
|
|
 |
|
|
|
|
|
最早在 1950 年代便有意見提出要興建一條山手線以外的環狀鐵路。但一直到 1980 年代才確定方案,1986 年正式動工。首段(光が丘─練馬)於
1991 年以「都営 12 号線」開始營運,最終於 2000 年 12
月除汐留駅外全線通車使用。當時汐留駅雖然站體結構已完工,但因周邊土地開發未完成而延後至 2002 年啟用。 |
|
|
|
全線通車前夕,經公眾咨詢獲選名「東京環状線」。但礙於其運行模型並非傳統的環狀循環,而是多了一條尾巴的「6」字形,列車自「尾巴」的端點光が丘駅出發,到達都庁前駅後便以逆時針方向進入環狀路段,並再次到達都庁前駅作為終點,然後順時針折返。時任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認為「環状線」的名字有誤導性,同時路線途經大量江戸下町地區,因此最終被命名為「大江戸線」。 |
|
|
 |
| ▲ |
大江戸線列車:東京交通局 12-000 形電車 |
|
|
|
|
大江戸線全長 40.7 公里,設有 38
座車站,是日本最長的單一地下鉄路線。同時是東京首條(日本第二條)也是目前唯一使用線性馬達列車行駛的路線。由於路線會穿越都心多個繁華及已發展區域,為減低對地面的影響,路線需要建於深層地底(六本木駅建於地下
42 公尺);同時為減輕鑽挖的成本,需要縮小列車體積,從而減小隧道橫切面面積,於是便採用了線性馬達作為推動裝置。 |
|
|
|
傳統馬達的線圈部分是內建於車體內,令列車體積變得龐大。而線性馬達的線圈沿著軌道佈置,設於兩軌之間,可以大大減小列車體積。雖然隧道規模得以縮小,但畢竟深入地底,以及需要興建
3 條過河隧道,加上線性馬達鋪設成本較高,令大江戸線的建築費用仍高於其它路線,票價自然比其它路線貴。 |
|
|
 |
|
|
|
|
|
大約 20
分鐘後,我們來到了代々木駅。「々」是日文漢字的疊字符號(踊り字),代表重覆前一個漢字,「代々木」便是「代代木」。最令正一摸不著頭腦的是「人々」(人人),明明多寫一個「人」字比用疊字符號更少筆劃!除了漢字用的疊字符號外,另外還有用於平仮名的「ゝ」、片仮名的「ヽ」。其實中文也有疊字符號,但只限於民間手書時使用,不能用在正規文書上。 |
|
|
|
從都営代々木駅 A2 出口離開後,步行約 10
分鐘便到達明治神宮的北参道鳥居。可能是週六,以及後天(週一)就是成人の日假期(日本的元宵節),前來參拜(或參觀)的人流非常多。不用看地圖,依著人流走也可以自然引導你到明治神宮。雖然人流很多,但整體上都很有秩序,所有人均會靠右走,令進出神社的人流不會沖突。 |
|
|
 |
|
|
|
|
 |
|
|
|
|
 |
|
|
|
|
|
明治神宮的設計很特別,並非如其它神社般只有一條正向的参道。它的参道是呈右轉 90° 的「丁」字形(丁),民眾從縱向的北参道(代々木駅)或南参道(原宿駅)進入社境,入口各設有一座鳥居。關於北参道鳥居沒有太多官方資料記載,根據飛騨の匠学会網頁資料顯示,北参道鳥居與神社一同於
1920 年建造,高 8.73 公尺,兩柱間寬 7.12 公尺,柱身直徑 0.91 公尺,笠木長 14.51 公尺。 |
|
|
|
南、北参道於匯合後西折 90° 便是正参道,入口處建有神社的第二鳥居,又稱為大鳥居,是日本最大的木製明神鳥居。初代大鳥居以超過 1500 年樹齡的阿里山神木建造,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奉納,該鳥居於 1966
年因雷擊毀壞,在日本搜尋木材不果,最終選購了同樣來自台灣丹大山,樹齡 1500 年以上的神木重建。鳥居高 12 公尺,兩柱間寬 9.1
公尺,柱身直徑 1.2 公尺,笠木長 17 公尺。 |
|
|
|
穿過北参道鳥居,步入神宮社境,四周圍被茂密、高聳的樹林包圍,在裡面完全聽不到東京繁華的喧鬧聲,是鬧市中難得一見的緣洲。其實除了南、北参道外,另外還有一條西参道,入口位於小田急的参宮橋駅附近。但西参道並不連接正参道,直接通往御社殿西神門,並非正常參拜路線。一般供民眾離開時使用,即使對觀光客來說,走西参道會錯過正参道及大鳥居,因此也缺乏觀光價值。 |
|
|
 |
|
|
|
|
 |
| ▲ |
正参道上的冰雕展品──Lateo Labrax(意即「鱸魚」) |
|
|
|
|
今天碰巧是「明治神宮奉納全国氷彫刻展」,該展覽由全日本氷彫刻創美会主辦,參與者包括國內及海外冰雕藝術家,自 1977 年開始每年 1 月均會舉行,至今已是第 49
屆。由今天開始一連 3 天在正参道上展出 30 多件展品,是日本最大的冰雕展之一。展期最後一天會依據其工藝技巧及藝術價值進行評審及頒獎。展覽柔合藝術及宗教性質,展品會奉獻給神社,以示對神明的感恩。 |
|
|
|
明治神宮建於 1920 年
,供奉被視為近代日本最偉大的天皇──明治天皇,以及其皇后美子(謚號:昭憲皇太后),位於東京都渋谷区,被代々木、原宿、表参道三個鬧市區域所包圍;表参道更得名於明治神宮,是南参道(都道
413 号線)的延伸區域。神宮社境佔地約 70 公頃,當中大部分為樹林,御社殿(本殿建築群)只佔約 1
公頃,是東京都內規模最大及近代日本最具象徵性的神社。 |
|
|
|
神社周圍並非天然森林,而是由約 10 萬名志工所損贈及栽種,樹木來自國內,以及包括台灣及朝鮮等當時的屬土,約共 10
萬棵,經歷逾百年歷史,至今已成為一個自然生長的森林──明治神宮の森。在御社殿南面設有一座庭園──明治神宮御苑,原為戰國武將加藤清正的下屋敷庭園,江戸時代歸屬於大名井伊家。明治時代贈予天皇,成為御用庭園。進入御苑需要支付
JP¥500「維持協力金」。 |
|
|
 |
|
|
|
|
 |
|
|
|
|
|
小時候的正一,作為一個無知的香港小屁孩,聽到「明治」只會想到巧克力。大一點時,也只知道「明治」是日本一個天皇的名字。直到中學唸歷史科時,才知道「明治」是一個對現代日本極具轉捩性的名字。1867
年孝明天皇駕崩,由年僅 14 歲的睦仁親王即位(也就是明治天皇),從而掀起了一場讓日本翻天覆地的變革──明治維新。 |
|
|
|
現在日本人視黒船来航為國家現代化的契機,但對當時的武士、權貴而言卻是確確實實的國恥。因為幕府的無能,造就倒幕派形成,並以「尊王攘夷」(意即尊崇天皇,驅逐外國)作為號召;唯當時的孝明天皇立場親幕,令「尊王攘夷」變得名不正言不順。隨著孝明駕崩(官方說法為天花,但有傳是被倒幕派暗殺),年輕、未有個人立場的睦仁繼位,便成為倒幕派(維新派)崛起的最佳時機。 |
|
|
|
鍳於幕府自身衰弱、分裂,倒幕派勢力坐大,幕府力戰不果,第 15 代将軍徳川慶喜最終於 1868 年 5 月 3 日同意無血開城,黯然離開江戸城。慶喜改封静岡,歸隱田園。他再一次回東京(江戸)時,已是 29
年後首次前往昔日的「故居」──已改稱為宮城的江戸城覲見明治天皇,後獲冊封為公爵兼帝國議會貴族院議員。徳川幕府倒台,維新派正式主導國家,「尊王」成功了,那麼「攘夷」呢? |
|
|
 |
|
|
|
|
 |
|
|
|
|
|
鎖國四分一世紀,國力早已落後,一個積弱的國家不會因為政權更替而一夜間變身綠巨人。早在幕府倒台前,作為後來維新派的核心──長州藩、薩摩藩便嘗試過「攘夷」,結果換來的是當頭棒喝!1862 年下旬,4
名英商於武蔵国橘樹郡生麦村(現横浜市鶴見区)因未有向路過的薩摩藩大名行禮而遭到砍殺,史稱「生麦事件」。英國為此向幕府及薩摩藩索賠,幕府同意,但薩摩藩拒絕。 |
|
|
|
翌年中旬,長州藩封鎖関門海峡,炮擊美、法、荷船隻。三國還擊,炸毀長州砲台。與此同時,英國因薩摩藩拒絕就生麦事件賠償及交凶而炮擊鹿児島,薩英戦争隨即爆發,超過
500 戶民家及武家被毀,火燒足足兩日兩夜。1864
年,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向長州藩作出復報行動,炮轟並登陸馬関。兩藩被迫支付巨額賠償,並意識到攘夷必先自強;前題要學懂西方技術,最終方能以夷制夷。 |
|
|
|
明治維新雖以「明治」為名,但操作上卻由維新派主導。明治天皇是否毫無角色,只為傀儡君主?那又不是!「維新派」並非單一個體,而是由多股勢力組成,除了上述的長州藩、薩摩藩,還有土佐藩、肥前藩,以及朝廷公家,部分後來更出現內訌分裂。如何平衡、協調各派系的主張、取態,甚至利益,這便需要依賴天皇的手腕與能力。政策雖由維新派提倡,但最終仍須由天皇裁可、下詔。 |
|
|
 |
|
|
|
|
 |
|
|
|
|
|
明治維新成功令日本現代化,經濟產業、教育、運輸等方面的成就均能在教科書中找到。可是正一認為明治維新的成功關鍵卻暗藏於課本裡只有隻字片語、輕輕帶過的一件事──版籍奉還。明明就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只是維新不著眼的一環,幹麼扯到「成功關鍵」?! |
|
|
|
「版籍」即大名的勢力版圖及範圍內的戶籍,以「藩」稱乎大名的勢力範圍始於江戸時代,但僅僅是一個俗稱而已。1869 年實行版籍奉還,大名把地、民奉還天皇(國家),國家正式設置「藩」作為一級行政區,並重新任命該大名為「知藩事」(或稱藩知事),大名由「藩主」變成國家任命的受薪地方長官,不再世襲統治有關領地,民籍(稅收及兵力)收歸國有,由國家支配。 |
|
|
|
與宋朝的杯酒釋兵權不同,版籍奉還並非由君主使手段收納地方勢力;而是作為維新派的長州藩、薩摩藩、土佐藩、肥前藩主牽頭,主動把版籍奉還給天皇,其他大名效隨而成。作為既得利益者,也意識到不集中權力,國家難以改革、進步,主動放棄自身利益,全盤押注維新,不成功,便成仁;正是這種精神,成為改革不敗的動力。如果大清國上下也有這種意志,自強運動也不至於失敗吧! |
|
|
 |
|
|
|
|
|
1912 年明治天皇駕崩,民間強烈要求興建神社供奉這位他們心中最偉大的天皇。1915
年内務省宣布興建一座官幣大社(當時最高社格),並從井伊家(前近江国彥根藩主家,維新後獲封為伯爵)購入有關土地。神社名字最初提議為「東京神宮」,仿效神武天皇的橿原神宮及桓武大皇的平安神宮,以其新建都城為名,但最後以突顯明治天皇的謚號及年號而定名明治神宮。 |
|
|
|
來到現代,曾有聲音認為首相及政府官員改為參拜明治神宮,取代靖國神社,以免觸動鄰國神經。當然從個人歷史立場,正一認為參拜明治神宮的確比靖國神社合式,但是不是改了便不會「刺激」鄰國?這幾可肯定~不~會。當你家隔壁住了一個喜歡找碴的鄰居,其實你怎樣遷就,他總可挑剔。到時候他們會說明治天皇發動甲午戰爭(日清戦争),宣導國家神道,鋪路軍國主義之類。 |
|
|
|
的確,沒有明治維新便沒有甲午戰爭,但能代別中國可以過得比較好嗎?!看到鄰居變好,究竟是嫉妒,還是發奮圖強,得看個人心態。雖然常說日本明治維新與大清自強運動是同期進行,但實際上自強運動是比明治維新早起步幾年。當時的日本是期盼大清改革能夠成功,不像現在某國總是期待別人落後,直至改革中後期,日本看到大清越見不濟,才慢慢改持鄙視的態度,最終爆發甲午戰爭。 |
|
|
 |
|
|
|
|
|
從甲午到二戰,從大清到民國,政權變了,為甚麼整個國家還是毫無寸進?因為軍閥割據,各懷鬼胎,正正是正一之前說的,大清或中國沒人能像日本的藩主一樣,擁有犧牲既得利益來成就歷史的意志。如果明治維新失敗,現在亞洲的歷史有否可能更加不堪呢? |
|
|
|
離開明治神宮前,我們先去購買御守,參拜的人多,買御守的人自然也不少!社方把售賣御守的位置從東神門與東玉垣鳥居之間的長殿,改到参集殿前停車場。整個停車場架滿了出售御守的臨時帳蓬,但人潮依然擠得水泄不通! |
|
|
 |
| ▲ |
山手線列車:JR 東日本 E235 系 0 番台電車 |
|
|
|
 |
|
|
|
|
|
原來打算在參觀明治神宮後會到渋谷,但因為太累而取消,直接搭乘山手線回新宿吧!離開明治神宮北参道後,依然跟隨人流,沿著山手線的軌道旁而走,這條路真的比
Google Map 指示的快一點點。喜歡東京的朋友應該對 JR
山手線不陌生吧!正一作為從沒踏足東京的「不稱職鐵道迷」,對山手線的認識全單靠文字及影像而來。今天終於有機會親身搭一下,可是也只有一站而已! |
|
|
|
回到新宿,先回飯店休息一下,然後再出去吃晚餐。在規劃行程時,大佬說這次旅程必定要試一下居酒屋,然後發了一個叫「日本鮮魚甲殻類同好会」的連結過來。正一心想究竟是甚麼東西!細看一下原來是一家居酒屋,也是位於飯店附近。今天我們便來試看看,如果人太多要排隊的話便改吃別的,結果來到馬上便有桌位。 |
|
|
 |
|
|
|
|
 |
| ▲ |
札幌啤酒(JP¥659)與可樂(JP¥549) |
|
|
|
 |
| ▲ |
前菜:鹽燒蝦子(JP¥439 × 2 = JP¥878) |
|
|
|
 |
|
|
|
|
 |
|
|
|
|
 |
| ▲ |
串燒牛舌(JP¥439 × 2 = JP¥1,756) |
|
|
|
 |
|
|
|
|
 |
|
|
|
|
 |
| ▲ |
西班牙式蒜油牡蠣(Osyter Ajillo,JP¥1,209) |
|
|
|
|
大佬說要來居酒屋,可是來到自己卻點了可樂,不喝酒!正一從前也不太喜歡喝酒(其實現在也一般般),以前讀書時跟同學去酒吧,同學喝酒,我卻點可樂、檸檬茶,結果比酒還貴!慢慢改變了在喝酒的地方喝酒,喝茶的地方喝茶,一個普通學生總不能跟錢包作對吧!這裡比較有良心,可樂不至於比酒貴,但喝酒卻真的比英國及香港便宜(含稅價格可以查看上面的照片描述)。 |
|
|
|
先點了飲料再慢慢看菜單,啤酒、可樂來了後,店員再拿來了兩隻鹽烤蝦子,明明沒有點哦!其實這份料理稱為「お通し」(otôshi),是店家指定的餐前小吃,而且不是免費的(一般是每位三百到五百日圓這個價位)。直白說是一種強制消費,算是居酒屋的潛規則文化,就好像在香港飲茶或到酒樓吃飯的「茶價」差不多。 |
|
|
 |
|
|
|
|
|
酒蒸蛤蜊(アサリの酒蒸し,清酒煮蜆)、串燒牛舌及雞皮是正一個人認為是在居酒屋必點的,而且基本上不會踩雷。翻開 menu 時看到有一道「邪惡料理」非常吸引正一眼球,就是註明「産直」(產地直送)的吉列長崎雲仙火腿(長崎雲仙ハムカツ)。「長崎雲仙ハム」是一個火腿品牌,它的味道與質感介乎於厚切三明治火腿與午餐肉之間,喜歡重口味的話是蠻不錯。 |
|
|
|
鮪魚刺身感覺是不過不失,畢竟不能與豊洲市場及築地場外市場相比!大佬很喜歡吃牡蠣,一看 menu
便鎖定了西班牙式蒜油牡蠣(牡蠣アヒージョ),「アヒージョ」(ajillo)是一道西班牙塔帕斯(tapas),用橄欖油製作的蒜油,浸泡海鮮(通常是蝦子)作成,蒜油沾麵包超級好吃!整晚比較遜色的是有骨中津炸雞(骨付き中津カラアゲ),炸得比較乾柴,沒甚麼肉汁。 |
|
|
 |
|
|
|
|
 |
| ▲ |
樓下「築地銀だこ」買的外帶章魚燒(照燒玉子口味) |
|
|
|
 |
|
|
|
|
|
在日本鮮魚甲殻類同好会吃完晚餐後,便在周邊逛一下。今晚不用買明天的早餐,因為明天早上時間不多,打算自費嘗一下飯店的早餐,吃完便會 check
out 前往機場。回去休息前,感覺有點不太飽,於是在飯店樓下的築地銀だこ買了外帶章魚燒回去吃。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