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離開河口湖了!與昨天一樣吃早餐、泡溫泉、泡足湯。然後 check out 離開旅館,也同時離開山梨県…… |
|
在驅車往静岡県富士宮市的路上,會途經好一段荒蕪的道路,兩旁都是樹林,路上的車也不多,感覺進入了無人之境,那裡就是著名的青木ヶ原樹海。中文在處理日文地名時有一點蠻有趣的,就是會把「の」(或其片仮名「ノ」)翻譯為「之」,好像森之宮(森ノ宮)、丸之內(丸ノ内),但與「の」意義相同的「ヶ」則會選擇省略,好像青木原樹海、城崎海岸(城ヶ崎海岸)等。 |
|
 |
|
|
「青木ヶ原」其實就是森林的原有地名,字面已解釋一切──滿布青翠樹木的平原。由於在高地上俯瞰這一帶,會看到茂密的樹冠被風吹得像海浪般晃動,因此又多了「樹海」這個名稱。但在華語世界,更多人認識的稱呼或許是「自殺森林」吧! |
|
青木ヶ原最初因為是推理小說《黒い樹海》女主角失蹤及死亡之地,而徒增神秘感。後來一部爭議作品──《完全自殺手冊》更直指青木ヶ原為「最佳自殺地點」,令原先的神秘感再加添恐佈形像。「自殺森林」這個名字到了
2018 年炒得更為熱烈,美國 YouTuber ── Logan Paul 製作影片時,在樹海裡拍攝到一具屍體,並且把未經處理的畫面直接上傳,令國際網民震驚。 |
|
加上在青木ヶ原會出現
GPS、指南針失靈的情況,難免產生靈異的氛圍。但其實 GPS 失靈是因為樹木過於茂密,樹冠阻擋訊號傳收引致;指南針方面,由於青木ヶ原是由富士山噴發的熔岩形成,部分礦物帶有磁性,可能導致指向性失準;香港的鎖羅盆村及「西貢結界」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現時山梨県等地方當局正努力進行去污名工作,包括宣揚其自然及地理價值,以及增加遊覽標示等。 |
|
 |
|
|
從河口湖開了約 1 小時的車,大約 10:00 來到了位於静岡県富士宮市的白糸ノ滝及音止ノ滝兩個瀑布。據正一的認知,在日本名為「音止ノ滝」的瀑布就只有這一處,但「白糸ノ滝」卻有無數個。「『糸』怎麼唸?」許多人會有這個問題,日文裡的「糸」是「絲」新字体,因此唸作「白絲之瀧」、「錦絲町」,並非不少人誤讀的「白系之瀧」或「錦系町」! |
|
白糸ノ滝及音止ノ滝是兩個獨立的瀑布,卻位於同一個景點,設有一座官方停車場、観光案内所。官方停車場的收費是每次
JP¥500,但正一把車停好後才發現,在瀑布周圍其實有數個私營停車場,收費只要 JP¥300,比官方的便宜! |
|
除了觀光設施外,這裡還有多家商店及食店,但可能因為時間尚早,大部分都還沒開門營業。 |
|
 |
|
|
 |
|
|
根據園內標示,我們先到了音止ノ滝。音止ノ滝(おとどめのたき)又名「音無の滝」,位於白糸ノ滝的東側,兩者之間隔著一片台地。音止ノ滝為芝川主流,高約
25 公尺,水勢非常洶湧,瀑發的聲響震耳欲聾。既然聲音澎拜又哪來「音止」?這與曽我兄弟的復仇事件有關。 |
|
傳說曽我兄弟在瀑布旁密謀行刺殺父仇人。但水聲太大,根本聽不到對方講話,其中一人喃喃自語道:「這瀑布真的毫無體恤之心。」話音剛落,瀑布的聲音竟突然停止,使他們得以順利商討。待商議完畢後,瀑布又恢復原來的轟隆巨響。因此便有了「音止ノ滝」的名字。瀑布周邊也有其它與曽我兄弟相關的地點,包括刺殺對像工藤祐経之墓、兄弟藏身的「隱岩」(隠れ岩)等。 |
|
但,誰是曽我兄弟?曽我兄弟是鎌倉時代初期著名的忠孝復仇人物,其故事被視為「日本三大仇討」之一。 |
|
兄弟二人原姓河津,父親被仇人──工藤祐経(源瀬朝寵臣)誤殺而立志報仇。二人其後隨母親改嫁曽我氏而被稱為「曽我兄弟」。1193
年,源瀬朝於富士山麓舉行大型狩獵(富士の巻狩),二人趁機潛入營帳,成功刺殺工藤。但大哥祐成當場送命,弟弟時致被逮捕,頼潮雖同情二人,但在工藤家的懇求下仍把其處死。此事被後世視為忠孝義勇的象徵,被稱為「曽我物語」廣為流傳。 |
|
 |
|
|
 |
|
|
 |
|
|
繼續沿著標示走大概 100 多級台階便會到達白糸ノ滝(しらいとのたき)。瀑布高約
20 公尺、寬約 150 公尺,以馬蹄形張開分佈,水流從懸崖多處湧出,如同無數條白色絲段垂掛而下。這座白糸ノ滝是日本罕見的湧泉型瀑布,因其景觀壯麗而聞名,於
1936 年被指定為囯の名勝及天然記念物。瀑布的水源來自於富士山的雪水及雨水,年均水溫約 12°C,每秒約有 1.5 噸水流經此處。 |
|
在瀑布旁有一座石碑──食行身禄の碑,為紀念法號「食行身禄」的富士講中興之祖伊藤伊兵衛於 1832
年建立。「富士講」是一種以攀登富士山作修行的民間信仰,自江戸時代中期開始蓬勃,其開山祖師長谷川角行據說曾於白糸ノ滝修行;白糸ノ滝也因而成為聖地,吸引大量參拜及修行者。富士講被視為富士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目前已與富士山一同納入世界文化遺產。 |
|
白糸ノ滝很容易可以看到彩虹,只要有陽光照射在瀑布濺起的水花上便看得到。離開前,大佬說看到有店在賣甘酒,於是喝一杯熱的甘酒,暖一下身再出發。 |
|
 |
|
|
 |
|
|
 |
|
|
從白糸ノ滝開車
20 分便到達富士山本宮浅間大社(ふじさんほんぐうせんげんたいしゃ)。廣東話有一句俗語「入屋叫人,入廟拜神」,意思是進人家屋裡要打招呼,進到廟裡要誠心拜拜,是種禮貌。浅間大社作為供奉富士山本尊──木開花耶姬的総本社,理應去河口湖前便要先來「打招呼」,可是前天時間實在不容許(可以按此回看那篇文章),這招呼只好留到離開時才打! |
|
富士山本宮浅間大社是日本全國 1300
多座浅間神社的総本宮,明治時代的正式名稱是「富士山本宮浅間神社」,1982
才改名為「大社」以凸顯「総本社」的地位;現時一般簡稱為「浅間大社」,古時又會簡稱「富士宮」,也就是所在城市名字的出處。浅間大社是日本全國最大的神社,但眼看不就是常見神社大小嗎?那是因為浅間大社的大部分土地都不是正一這種普通觀光客會到訪的! |
|
位於富士宮市的「本宮」範圍只有約
17,000 平方公尺,真的不怎麼大!可是~富士山八合目以上的土地都是由浅間大社所有,面積約四百公頃,也就是富士山整個頂部,基本上都屬於浅間大社的。比面積排行第二的伊勢神宮(內、外兩宮加起來,約二百公頃)大一倍以上。至於浅間大社獲得富士山頂的故事,往後會再說。 |
|
 |
|
|
 |
|
|
停車場位於参道西側,車停好後往参道走就是第三島居。浅間大社的鳥居分佈有點特別,一般鳥居都是位於表参道上,當然也偶有例外,主要是一些基層神社,但以大社、総本宮社格來說實屬罕見。在第三鳥居往前看,便會看到一座巨型鳥居座落在一個停車場的中央,那就是第二鳥居。雖然位置有點奇怪,但還算位於神社的中軸線上,但再往前看已找不到第一鳥居的蹤影。究竟第一鳥居在哪裡? |
|
現時的第一鳥居位於第二鳥居西南方約 250
公尺的靜岡縣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静岡県富士山世界遺産センター)旁,完全偏離神社中軸線。初代第一鳥居建於 1934
年,位置在現時的富士宮駅前,1981 年因土地開發而拆卸,現在的鳥居是 2006 年重建的。但終究兩代鳥居都沒有座落於中軸線上,也許是富士山的崇拜實在無遠弗屆,到處都可以是富士山的神域吧(純粹正一自己瞎掰!) |
|
 |
|
|
新年期間真的全部神社、寺院都會充滿賣小吃的攤檔,正一以為會跟香港一樣,「初七」後便會回復往常,可是現在 9 號了,表参道上依然是充滿攤販。在第三鳥居後方是鏡池,水質清澈見底而又波平如鏡;鏡池位於参道東、西兩側,連接處狹窄,有拱橋跨越(参道的一部分),形狀像眼鏡,因而又稱為「眼鏡池」。参道拱橋於
1915 年為慶祝大正天皇即位 4 年而重新以石材建造。 |
|
鏡池旁有一座流鏑馬像;流鏑馬是傳統的騎射技藝,源頼朝把其確立為神道祭典儀式。流鏑馬祭為浅間大社的主要祭典之一,每年
5 月 5 日於鏡池與楼門之間的桜の馬場舉行。場上架有三座箭靶,騎士騎著馬匹快速飛馳,同時雙手持弓發出三箭,並各命中一靶,三靶代表著主祭神木開花耶姫、其夫神瓊瓊杵尊及父神大山津見,三箭則代表天、地、人的祈願,中靶代表三位神明接納祈願。 |
|
桜の馬場除了是流鏑馬祭的舉行場所外,也是著名的賞櫻勝地,場內種有五百多棵櫻樹。 |
|
 |
▲ |
楼門,中門兩側綠色簾窗內各有一座隨身(門神)像 |
|
|
神社現時的主殿及楼門分別重建於 1604 及 1614 年,均由徳川幕府出資。楼門是進入內宮的正門,寬四間(一間約為 6 英尺或 1.8
公尺),深二間半,高六間半,為兩層入母屋造結構。正中及左右兩側均設一扇門,中門兩側各設置一座隨身像。楼門上「富士山本宮」匾額製於 1819
年,由聖護院盈仁入道親王(光格天皇親弟)題書。 |
|
本殿與前天到訪的三嶋大社権現造格式相似,也是拝殿、幣殿、本殿位於同一座複合式建築內,但與権現造的全為單層結構不同,浅間大社只有拝殿及幣殿為單層,本殿則為兩層,這種格式被稱為「浅間造」,為浅間大社首創,依照徳川家康意願設計。拝殿的屋頂線條,加上高出的本殿,正面外觀仿如富士山,神座設於上層,就如富士山一樣,山上為神域,山下為人間。 |
|
本殿另一特色是蟇股(屋樑間的裝飾)上面刻有的紋章。但距離實在太遠,一般人難以察覺及觀看。正面刻有皇家菊紋及徳川家葵紋,西側僅刻有葵紋,而東側卻刻有菊紋及豊臣家桐紋。一座神社使用兩種紋章已相當罕見,用上三種更為浅間大社獨有。社殿由徳川出資,使用葵紋正常不過,菊紋也可當作對天皇的尊重,但為何加上被徳川家康打敗的豊臣家桐紋,至今學者們仍未有定論。 |
|
 |
▲ |
拝殿,後方可看見兩層高的本殿,照片右側被絵馬掛圍著的是信玄桜 |
|
|
在拝殿東側有一棵櫻樹,名為「信玄桜」。據說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在進軍駿河国時,曾參拜浅間大社,祈求勝利與武運昌隆,並植下一棵樹苗,那一棵就是信玄桜,目前信玄桜四面均被絵馬掛(掛絵馬的地方)包圍著。就在我們準備離開拝殿時,突然吹了一陣強風,絵馬互相敲打,發出清脆的聲響。同時周圍的祭品也散落一地,神職及神女急忙出來收拾。 |
|
內宮東側是神社另一著名景點──湧玉池。湧玉池是浅間大社現址選址的主因。浅間神社原位於富士山麓(現稱為山宮之地);原址現稱為「山宮浅間神社」,目前作為攝社仍受浅間大社管理,官方稱其為「元宮」。西元
781 年是有文字記錄以來,富士山首次爆發,當時的人認為爆發是源於山神發怒而引發,於是平城天皇便在 806
年下令把神社遷到湧玉池旁,希望泉水能安撫神明的憤怒。 |
|
中世紀以後,湧玉池成為登山修行人士出發前清淨六根的地方。池水源來自富士山的融雪,從熔岩縫隙間溢出,水溫長年處於 13°C,湧水量每秒 2.4
公升。夏天時把手伸進池中可以立即感到涼快,驅散暑氣。湧玉池旁有一所水屋神社,並設多個盛水口,有自備器皿的可以帶走泉水;沒有的話神社也有提供新的寶特瓶,自覺投幣
JP¥200 就可以。正一也有帶走泉水,口感清甜涼快。 |
|
 |
|
|
 |
▲ |
位於湧玉池旁的水屋神社,供奉主管樹木及水的御井神,以及雷神 |
|
|
浅間大社於富士山頂上設有一座奧宮及一座末社──久須志神社(通稱「東北奧宮」)。奧宮是本宮的「分身」,地位等同於本宮,供奉同一主祭神。而久須志神社雖通稱為「東北奧宮」,但實際上它是一所「末社」。「末社」為一所神社裡面最低階的附屬神社,一般來說「本宮」供奉主祭神,攝社供奉主祭神的親屬,而末社側供奉地主神或與主祭神無直屬關係的神明。 |
|
雖然久須志神社只是一所「末社」,但其歷史卻與富士山頂所衍生的利益分配息息相關。久須志神社前身為薬師堂,由須走村民於須走口山徑頂端設立,供奉佛教的薬師如来,並交由東口本宮富士浅間神社(通稱「須走浅間神社」)管理,但基於山頂環境惡劣,薬師堂也日漸殘破不堪,1702 年由浅間大社出資重建。自此兩神社便對薬師堂誰屬爭持不下。 |
|
為何浅間大社會出資重建薬師堂?浅間大社其實是薬師堂的主要使用者,雖然薬師堂由須走村擁有,並由須走浅間神社管理,但並非只有須走村或須走口登山者使用。由於浅間大社遠離山麓,並無自己的登山口,而最近的村山口是唯一非由浅間宗派控制,村山方面素來與其它登山口及浅間大社關係一般,因此浅間大社神職會使用須走口登山,並使用薬師堂進行山頂祭祀。 |
|
富士山頂衍生甚麼利益?與富士山頂相關的利益,主要是山役銭及内院散銭。從前的登山口,除了前面有提過的村山及須走外,還有須山及吉田兩口,山徑分別由山下村落或地方勢力開辟及管理,「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欲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山役銭的收入是要付出成本,開山辟路、設施保養全都是錢。相較之下,另一收入──内院散銭的利益更為可觀。 |
|
 |
▲ |
位於內宮後方的天神社,供奉天満神菅原道真,主管學問 |
|
|
「内院」又稱「大内院」是指山頂火山口中央凹陷的盆地,被視為神域,一般人不會進入,信眾認為把錢拋到内院進行祈福會更為靈驗,而那些拋進内院的錢就是「内院散銭」。内院散銭的分配是靠「誰大誰惡誰正確」,富士山周邊的大名領主會按勢力、地位瓜分。後來有部分大名會把其内院散銭取得權授予山下村落或地方勢力。 |
|
1533 年今川氏輝把其内院散銭取得權授予村山三坊之一的辻之坊(村山三坊是指興法寺屬下三個道場)。1577
年武田家授予薬師堂每年開帳日的内院散銭取得權,間接令須走村民得益。1609
年徳川家康把其全數所得捐獻予浅間大社,令浅間大社得到最大權益。究竟内院散銭有多可觀?單以須走村所得,其一年份額相當於
76 兩金,平均每戶村民分得約 1~2 兩。 |
|
薬師堂的歸屬除了涉及其内院散銭的去向,也涉及薬師嶽(薬師堂所在位置)的山小屋(山上客棧)經營權。浅間大社於 1703
年授權吉田村民在薬師嶽經營山小屋(須走口及吉田口山徑會於薬師嶽匯合),此舉引發須走村與浅間大社的首次紛爭──元祿之爭。須走浅間神社代表須走村就浅間大社引發的山小屋、薬師堂權益歸屬問題向寺社奉行(幕府負責宗教的官員)提出控訴。 |
|
經協調後,雙方同意山小屋的建造需獲雙方許可,而已建山小屋不得轉讓。薬師堂的入佛權屬須走浅間神社,若浅間大社於薬師堂舉行儀式,每次需向須走村支付
200 文錢酬金(幕府當時設定的匯率是 4,000 文錢相等於 1 兩金)。内院散銭方面,第一次撿拾六成屬浅間大社,四成屬須走村;第二次撿拾全數歸須走村。 |
|
 |
▲ |
正一在参道的攤販買的章魚燒,也是這次旅程首次吃章魚燒! |
|
|
其後須走村又於 1772
年提出獨取富士山頂支配權,稱為「安永之爭」。理據是薬師堂主導登山活動,須走村對薬師堂的擁有權及内院散銭取得權已在元祿之爭後獲確立,浅間大社使用薬師堂及須走口均需支付費用,實質與普通登山者無異,不應獲得山頂支配權。那麼結果怎樣?結果就是「誰大誰惡誰正確」永遠都是威權統治的金科玉律。(雖然正一也認為須走村提出的理據非常薄弱!) |
|
須走村這次提訴牽涉具大,經過 7 年時間,幕府最終於 1779
年由寺社奉行、勘定奉行(負責財務的官員)及町奉行(負責戶政、治安的官員)三奉行聯合裁決,為避免富士山頂往後再出現任何爭端,並確立富士山八合目以上土地具有特殊神聖意義,該範圍將全部奉納予浅間大社。徳川家與浅間大社素來關係非淺,須走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浅間大社的權益,結果落得一場空。 |
|
隨著浅間大社獲得八合目以上土地,薬師堂當然也歸浅間大社所有。明治時期推行神佛分離,薬師堂佛像遭移除,改名為久須志神社,由原本供奉薬師如来改成同為醫藥之神的大国主及少彥名(神佛習合時期有人相信三者只是同一神明的不同身相。)而更耐人尋味的是「久須志」(くすし),其實就是「薬師」二字的訓讀。看來神社還蠻懂得陽奉陰違的權術! |
|
時間來到近代,以為富士山誰屬的爭議已經完結嗎?沒那麼快!明治維新推行國家神道,神社改由政府管理,土地也變為國有。二戰後,各神社改組為宗教法人,政府陸續把原有土地歸還,唯一例外的是富士山頂,日本政府以地位特殊,不應私人擁有為由拒絕歸還。浅間大社自
1962 年開始便提出訴訟,結果三審全是政府敗訴。但有關土地移交程序,一直延宕至 2004 年才完成。 |
|
現在的神社已不鼓勵登山人士向内院拋擲任何金錢,所有捐獻應放入奧宮或久須志神社的賽錢箱。山役銭也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登山人士需向山梨或静岡兩県庁繳付入山料金,現時收費為每人
JP¥4,000。富士山的權益爭議就此落幕。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