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睡的第一覺,感覺還沒適應時差,睡得不太好。以正一的經驗,歐洲到亞洲,比亞洲到歐洲的時差更難適應。 |
|
今天 09:00 沒吃早餐便出門前往浅草,在東銀座駅搭乘都営浅草線 7
個站便到達浅草駅。來到東銀座駅除了要留意都営及東京地下鉄的閘機外,還需注意乘車方向,即使是都営浅草線在入閘後兩個方向的月台都是不相通的!必須按照地面的指示,找對方向才刷卡進站,選錯了就麻煩。 |
|
 |
|
|
 |
|
|
 |
|
|
都営浅草駅最近雷門的是出口 A4;東京地下鉄方面,側是出口
1。兩家公司的浅草駅出口基本上是不相通,都営是比較遠一點。 |
|
「浅草」用作地名時唸作「あさくさ」(Asakusa),但「浅草寺」卻唸作「せんそうじ」(Sensôji)。佛教寺院名字,一般使用音讀,而神社則訓讀,因此位於浅草本堂側的「浅草神社」就是唸作「あさくさじんじゃ」(Asakusa
Jinja)。當然總有例外,就像京都知名的清水寺,便是訓讀作「きよみずでら」(Kiyomizudera),而境內的地主神社則音讀作「じしゅじんじゃ」(Jishu
Jinja)。 |
|
雷門(かみなりもん)是浅草最有名的地標,是浅草寺表參道的正門,可能在不少遊客心目中,雷門甚至比浅草寺本身更有名氣。 |
|
雷門是「風雷神門」的通稱,門的左右分別為雷神及風神像。雷門曾於 1865 年因火災被燒毀,直至 1960
年才在松下電器(Panasonic,樂聲)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捐贈下重建。據說松下多年受關節炎折騰,因得住持清水谷恭順大僧代其向寺內觀音祈福而病癒,為此松下亦親身參拜浅草寺。得知住持有重建雷門的意願後,便出資
2,000 萬日圓重建,中央的大燈籠也是由松下先生捐贈。 |
|
 |
|
|
 |
|
|
 |
|
|
雷門大燈籠高 3.9 公尺,直徑 3.3 公尺,重量達 700 公斤,由京都的高橋提灯製作,每 10
年雷門大燈籠便會運回京都維修。連同雷門,浅草寺一共有三盞大燈籠,捐贈者一般會在燈籠上寫上自己或有關事業的名稱,但松下先生卻希望保持低調,向外一側寫上「雷門」,向內則寫上「風雷神門」,只在下方的金屬飾環上寫有「松下電器」。 |
|
進入雷門後,就是浅草寺的表參道──仲見世通り(なかみせどおり)。仲見世通位於雷門與宝蔵門之間,長約 250 公尺,約有 90 家商店。約於 1685
年左右,寺方開始允許義務為寺院打掃的當地居民在門前設置攤檔擺賣,慢慢便形成現在的商業街規模。 |
|
 |
|
|
 |
|
|
仲見世通除了紀念品商店外,還有很多售賣街頭小吃的店舖,這就是正一不訂飯店早餐的原因。正一在仲見世通首先吃到的是吉備団子及甘酒,這家店叫做「淺草
吉備團子 吾妻」(浅草 きびだんご
あづま),夏天會賣冰抹茶,冬天則賣甘酒。甘酒是以酒糟製成的熱飲,一邊吃著団子,一邊喝甘酒;感覺好像似曾相識……這不就是酒釀丸子嗎?! |
|
人形焼(にんぎょうやき)是浅草的名物,在仲見世通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人形焼」的名字據說是因為它源自日本橋人形町而得名,最初是稱為「名所焼」。簡單的說,就是以人形(玩偶)的模具烤製而成的紅豆餡小蛋糕。 |
|
 |
|
|
 |
|
|
 |
|
|
花月堂(かげつどう)的本店位於西参道,但仲見世通這邊也有分店,排隊的人比西参道少,因為這邊的口味是比較少的。花月堂最著名的就是「菠蘿包」,正一就是想比較一下港、日的「菠蘿包」。其實日文裡並不叫「菠蘿包」而是「Melon Bun」(メロンパン),也就是「哈蜜瓜包」的意思。而最受喜歡的口味是夾冰淇淋的,可是仲見世通這邊沒有,只有原味及夾奶油(忌廉)的。 |
|
以外表來說日本版是比較美觀,香港版則比較隨性(因為每一顆的紋路都不一樣)。外表是脆脆的,但與香港的酥脆感不一樣,這個比較更像香港的「墨西哥包」。麵包的質感比較蓬鬆,不像香港的綿密有嚼勁。除了中文時常把兩者均稱為「菠蘿(麵)包」外,其實根本是兩種不同種類的麵包。 |
|
 |
|
|
 |
|
|
除了人形焼及吉備団子,煎餅(せんべい,台灣習慣稱為「仙貝」)也是蠻常見。浅草另一名物,就是炸肉餅──浅草メンチ(Menchi)。浅草メンチ店舖位於伝法院通,「メンチ」是「メンチカツ」的簡稱,就是「mince
culet」的日語化片仮名。肉餅混合了神奈川県名産「高座豚」、日本国産黒毛和牛及洋蔥,口感外脆內軟,肉汁非常豐富。 |
|
 |
|
|
 |
|
|
 |
|
|
就在「浅草メンチ」斜對面,有一家專賣「台湾唐揚げ」的店──安心屋(安心や)。「台湾唐揚げ」就是炸~雞~排! |
|
安心や的老闆及廚師都是日本人,因為欣賞台灣美食而在浅草開了雞排店,堅持使用台灣製的香料,還原台灣的原始風味。售價每件
JP¥700,比起台灣是有點貴,但與豪大在香港的加盟店差不多。其實走近店面的時候,就可以嗅到一陣很熟悉的味道。 |
|
現場還蠻多人排隊,主要是日本當地人,以及來自韓國或中國的遊客,香港遊客就只有正一跟大佬!任何食物「移民」到日本後,口味都會轉變,中華料理不中華,洋食不洋……可是安心や雞排的味道真的很台灣,只是尺寸有點小而已。安心や的用餐區位於隔一個舖位的露天位置。順帶一提,浅草雖然很多賣吃的,卻不可邊走邊吃,要在店家安排的位置享用。 |
|
 |
|
|
 |
|
|
 |
|
|
正一曾打算到隅田公園逛一逛,就在伝法院通向著東京晴空塔(東京スカイトリー)方向走 5
分鐘左右。隅田公園是賞櫻熱點,公園位於隅田川兩岸,種有 700
棵櫻樹。可是現在是冬天呀!除了可以遠眺晴空塔外,好像沒甚麼特別,正一便不特意繞過去了。 |
|
東京晴空塔又稱為「新東京鐵塔」,落成前曾一度依所在地稱為墨田塔(すみだタワー),為接替東京鐵塔發送數碼電視及 FM
電台廣播等訊號而興建。目前首都圈的數碼電視廣播主要是透過晴空塔發放,東京鐵塔作為後備。2012 年命名為「東京 Skytree」,也曾考慮使用「東京天空樹」作為中文名稱,惟「天空樹」在中國已被商標綁匪搶先註冊,最終改用「晴空塔」。 |
|
 |
|
|
 |
|
|
 |
|
|
在人家門口吃了那麼多,也是時候進去浅草寺參觀了。仲見世通的末端就是浅草寺的正門──宝蔵門(ほうぞうもん)。宝蔵門原稱仁王門,因為兩側供奉了哼哈二將(仁王)而得名。哼哈二將亦即大力金剛,是佛教的護法,傳說中是天界的守衛。 |
|
仁王門於 1945 年東京大轟炸中連同觀音堂、五重塔、藏經閣一同被炸毀,1964
年由大谷重工業社長──大谷米太郎夫婦捐贈下重建。重建後兼作藏經閣,因存放經書及寶物,而改名為宝蔵門。宝蔵門所收藏的原版《一切經》(大藏經)是國家重要文化財產,該經卷原存放於鎌倉的鶴岡八幡宮,但明治時期因神佛分離險被燒毀,幸得一名尼僧買下並轉贈浅草寺。 |
|
 |
|
|
 |
|
|
雖然藏經閣於東京大轟炸中被摧毀,但原版《一切經》卻來得及遷移而幸免於難。 |
|
與雷門一樣,宝蔵門也是掛有一個大燈籠,上面寫的是「小舟町」。從前的日本橋是江戸的一大漁市,小舟町的商人靠販賣水產致富,約
350 多年前,小舟町商人向浅草寺捐贈了一盞寫有「小舟町」的大燈蘢,懸掛於仁王門上。燈籠高約 3.4 公尺,重約 400
公斤。每約 10 至 15 年便會更換一次,資金由小舟町民募集,以延續前人留下來的傳統。 |
|
 |
|
|
 |
|
|
 |
|
|
走過宝蔵門後,便正式進入了浅草寺。兩側各設有授与所,是求籤,購買御札、御守的地方。
右前方是手水舎,不論是神社(神道教)還是寺院(佛教),手水舎都是參拜的開始。在手水舎社清潔雙手及漱口,等同古時禮佛前的沐浴更衣,先潔淨身體再面對神明。 |
|
手水舎的使用方法 |
1. |
右手握勺,舀水在池邊的水溝洗左手。 |
2. |
左手握勺,洗右手。 |
3. |
右手握勺,水到左手中,把手中的水吸到口中吐出。 |
4. |
右手握勺再洗左手一次,垂下勺柄,讓剩下的水流下,清潔勺柄。 |
|
|
注意事項: |
1. |
整個過程只舀水一勺。 |
2. |
手不要直接沾到水池。 |
3. |
水池邊有下水溝,洗手、漱口都要在溝上進行,用過的水不要倒回水池。 |
4. |
嘴巴不能碰觸木勺。 |
|
|
|
|
在手水舎「潔淨」完畢後,可以在隔壁的授香所購買線香,授香所前有燃香用的火種,注意不要借別人線香上的火種來點自己的香,傳說這會把別人的業障轉到自己身上。點香後可到常香炉上香,然後用手把煙往自己身上扇,據說線香煙霧能帶來健康及福氣。上香以後便可以到本堂參拜,因為本值新年時期,參拜的人超級多,當你走近本堂,基本上人流會把你推到堂內,容不下駐足停步。 |
|
 |
|
|
 |
|
|
浅草寺的三大燈籠,最後一盞就掛在本堂的門中央。但因為人流太多,正一拍不到照片。燈籠上面的字是「志ん橋」,究竟是甚麼意思?現在日文的仮名是在明治時期統一及規範的,在某段時期使用其它漢字代替某一個發音是一種潮流,而「志」就用以標示「し」,因此「志ん橋」就是「しん橋」,也就是「新橋」了。 |
|
小舟町大燈籠由小舟町商人捐贈,新橋大燈籠當然就是由新橋商人捐贈的了。現在的新橋,是繁華的商業區,滿滿的商業大樓,不少大型企業的總部也是設於新橋。但原來新橋也是江戸最古老的娛樂區之一(也就是現在的下町),藝伎館、料亭、茶屋林立,而新橋大燈籠就是由這些娛樂業者組成的東京新橋組合所捐贈的。 |
|
由於是新年假期,除了仲見世通的商店外,在寺內還設有大量攤檔,基本上都賣吃的,好像串燒、章魚燒、烤魚…… |
|
 |
|
|
 |
|
|
 |
|
|
浅草寺本堂也稱「観音堂」,供奉聖観音(しょうかんのん),觀音有
33
個身相,好像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聖觀音則為本身相。該佛像被放置於一個供奉箱內,並沒有民眾看過其真身。參拜時,把一個五円硬幣投進奉納箱,然後雙手合十躹躬,祈願,再躹躬便完成。為甚麼是五円,香油錢不是越多越好嗎?「五円」的日文與「結緣」同音,投下五円,就有與神佛結綠的意思。 |
|
另外,祈願前不是要擊掌兩下嗎?其實在現場也會看到日本人這麼做,但其實搖鈴及擊掌是神道教的祈願儀式,而佛教寺院只要合十就可以,這一點就連不少日本人都搞混了,就像台灣人及香港人也不一定了解各寺、廟的祭拜禮儀。正一就在京都金閣寺看到有日本人祈願前擊掌,被寺內的僧侶看到便有禮貌地告訴他們兩者的分別。 |
|
 |
|
|
 |
|
|
參拜過後便可到御籤所求籤,先投入 100
円硬幣,再把籤筒搖勻抽籤。傳說中浅草寺出現凶籤的機率較其它地方高。嗯……這的確是事實!浅草寺的籤分為 7
個級別:大吉、吉、半吉、小吉、末小吉、末吉、凶,總共 100 支籤。當中凶佔了 30 支,大吉 17 支,而最多的是吉籤 35
支。這比例是平安時代的標準,只是其它寺院及神社,為了讓信眾心理好過一點而調整過比例。 |
|
抽到吉籤,應把籤帶在身上,偶意把吉氣帶走。而凶籤的話,應把籤摺成條狀,再繫於凶籤架上,然後寺方就會集中處理,把凶氣化解。一般來說,每人每年只會求籤一次(以每年
1 月 1 日起算),尤其抽到吉籤的人就不應該再抽,因為新籤會蓋過舊籤的。 |
|
最後就是購買御守。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御守是要每年更換的?舊御守要交回寺院或神社處理。但外國旅客一般都視御守為紀念品(包括正一),其實心安理得就好。看到正一把每個參拜的禮儀都詳細寫出,是不是以為正一是信眾?其實並不是,正一是一名基督徒。只是對地方文化感興趣而深入了解一下。 |
|
基督教給不少人的印象是排他性蠻強的(正一對此並不否認)。可是歷史上實在太多因為堅持自己的宗教所引發的不幸事件了,正一相信任何宗教的崇拜對象都不樂見這種狀況。相信的,可以把祂當信仰;不相信的,也不用排斥,把他當作文化來認識就好。 |
|
 |
|
|
五重塔是繼雷門及本堂外,浅草寺另一個地標。其實五重塔在日本的佛寺中很常見,用意是供奉佛陀舍利;五層的意思由地而上分別代表地、水、火、風、空,佛教中「宇宙」的五大元素。目前浅草寺五重塔供奉著
1966
年從錫蘭(斯里蘭卡)伊蘇魯姆尼亞寺(Isurumuniya)遷移過來的佛陀舍利。五重塔平常不對外開放,只在幾個佛教節慶才開放參拜。 |
|
五重塔的後方,就是国の指定名勝──伝法院(でんぼういん)。院內有一個景色優美的庭園、池塘,但平常並不對外開放,一般只在每年的櫻花季節才開放予公眾進入。伝法院的正式入口並非位於浅草寺內,而是在仲見世通上。 |
|
 |
|
|
二天門(にてんもん)是浅草寺的東門,因為兩側供奉了四天王(四大金剛)中的持国天及増長天而被稱為「二天門」。原來的二天門與雷門及宝蔵門一樣,是掛有燈籠,但在 2007~09 年關閉維修後,便一直再沒掛上燈籠了。 |
|
在二天門與本堂之間,有一座浅草神社,原是浅草寺的一部分,後來明治神佛分離後變成獨立法人,脫離浅草寺。但浅草神社與浅草寺的歷史本來就密不可分,社內供奉了三位創立浅草寺的人物──土師真中知、檜前濱成、檜前武成。 |
|
 |
|
|
 |
|
|
 |
|
|
 |
|
|
 |
|
|
傳說於西元 628
年,原為漁民的檜前濱成、武成兩兄弟,有次在淺草一帶捕魚時,撈起一尊人偶,因為不知其為何物而把它扔回水裡。奇怪的是,人偶一次一次扔掉,卻一次一次的被撈上來,結果兩兄弟便把它帶回岸上,並找來當地的有識之士土師真中知來看過究竟,結果土師真中知一看便認出是聖觀世音菩薩像。後來土師真中知削髮出家,並把自己原來的家改建為寺院,供奉該佛像。 |
|
土師真中知死後,子孫受到聖觀音托夢,說自己是因為三位才脫離深海,告訴子孫們要把三位奉為觀音堂的護神來拜祭,家族便可永保昌盛。這就是浅草寺與浅草神社的由來。神社殿前的神木,據說檜前兄弟把觀音像帶上岸後,就是先把它安放於該樹下。 |
|
神佛分離 |
|
本文兩次提到「神佛分離」,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大家都應該知道在明治維新以前,上千年的日子天皇僅被視為供奉對象,神一般的存在,並沒有政治實權,權力是由幕府掌控。而自佛教傳入日本,至明治維新前的這段期間,日本人主要是信奉一種神佛習合的宗教,就類似於漢人信奉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情況。 |
|
神道是天皇地位的根源;天照大神是眾神之神,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嫡系後裔。德川幕府為此長期宣揚佛教,用以壓抑天皇地位。隨著幕府倒台,大政奉還。為再次特顯天皇執政的正統性,神道必須要提升至一個超然地位,不能與外來的佛教合一。於是明治新政府便頒下《神佛分離令》,把神道與佛教明確分割。 |
|
但不幸的是,民間誤把神佛分離理解作廢除佛教,引發廢佛毀釋運動,為日本的佛教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好像寺院被毀,土地被沒收,僧人被強迫還俗等。 |
|
|
|
 |
|
|
 |
|
|
在淡島堂旁便有出口可以直接來到西参道(にしさんどう)。相對仲見世通,西参道的人流明顯較少,但這裡卻比較有江戸時代的感覺。参道使用檜木地板,閣樓的修飾及拱廊的支柱均用上寺院慣用的紅色。 |
|
除了花月堂,西参道還有撈金魚、射擊等傳統寺前遊戲。另外在西参道兩旁的奧山御參町(奥山おまいりまち)及花屋敷通(花やしき通り)都是充滿江戸時代色彩的街道。花屋敷通上的「淺草花屋敷」(浅草花やしき)更是日本最古老的遊樂園。 |
|
 |
|
|
 |
|
|
在花屋敷通不遠處有另一條有蓋商店街──淺草瓢通(浅草ひさご通り),裡面有一家以吃「牛鍋」而聞名的食店,名字叫作「牛鍋 米久本店」。「牛鍋」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壽喜燒」,傳統上在東京一帶都叫作「牛鍋」,而「すき焼き」(Sukiyaki)則是沿於関西。其實「すき焼き」的漢字正寫應為「鋤焼」,傳說有農夫把壞掉的鋤頭洗乾淨作盛器烤肉而來。 |
|
輪候位子的方式就是直接排隊,不用拿票號。排在正一前有兩位日本人,但店員卻先請我們入內,令正一感覺有點奇怪!進去以後才知道為甚麼,原來店家把日語及非日語顧客分開,日語區位於一樓及二樓(部分),外語區則佔了二樓一半左右,這樣可以集中會英文的店員服務外地遊客。 |
|
菜單方面,基本上只有「上級」(上の牛鍋)及「特級」(トクの牛鍋)兩種牛肉,「上級」比較瘦,「特級」霜降(雪花)比較多。每一桌只能點一種牛,因此我們點了兩份特級牛鍋,已包含了蔬菜及雞蛋。蔬菜有春菊(茼蒿)、大蔥、蒟蒻絲及豆腐。雞蛋是用來沾牛肉吃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實日本人吃牛的歷史不是很長,從前的牛是耕作工具,不是用來吃的,同樣地中國的道教也要求信徒不可吃牛。「從前牛是耕耘用的,不能吃,所以現在不能吃的應該是耕耘機。」這個梗日本人可能從明治時代已把他實現了。明治維新把西方的科技、機器傳到日本,也把吃牛肉的文化帶進來,從那個時候日本人才吃牛肉。 |
|
其實関西吃壽喜燒的歷史比東京久得多,從前沒有牛肉時,就已經用這個方法來吃雞肉、豬肉。東京是有了牛肉,才把関西的鋤焼醬汁用來涮牛肉,因此兩地的壽喜燒也不太一樣。在香港吃的壽喜燒,跟火鍋沒兩樣,就是湯頭變了甜醬油。其實那比較接近東京的吃法,関西是先烤牛肉再加醬汁,基本上不是把牛肉燙熟。但不論是哪種吃法,吃前都是沾拌勻的雞蛋。 |
|
吃過壽喜燒,也是時候繼續下午的旅程,下一個目的地是禁忌之地……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