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4.6 休閒生活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4.6 休閒生活
 
英國人民有不同方法享受自己的休閒時間。
 
4.6.1 園藝
 
大多數人家裡均設有花園,並會在空閒時間打理其花園。部分人亦會租用稱為「社區園圃」(allotment)的額外土地來種植水果及蔬菜。園藝及花卉展覽非常普遍,大至大型國家級展覽,小至小型本地活動。不少市鎮設有園藝中心,銷售植物及園藝用具。英國各地均有著名花園供參觀,包括英格蘭的基佑園(Kew Gardens,或譯「邱園」)、契盛赫斯特(Sissinghurst)及歇葛(Hidcote),蘇格蘭的卡佛斯城堡(Crathes Castle)及延佛里利城堡(Inveraray Castle),威爾斯的博德能特(Bodnant),以及北愛爾蘭的史釗域山(Mount Stewart)。
 
英國各組成國都有其代表花朵,並會於國家聖日時配戴。
 
4.6.2 購物
 
英國有不同可供購物的地點,大部分城鎮設有中央購物區,稱為市中心(town centre)。有蓋購物中心亦非常普遍,多數位於市中心或城鎮市郊。大部分英國店舖一週七日營業,不過星期日及公眾假期的營業時間一般會縮短。不少市鎮一週會有一日或多日設置市集,檔主會售賣不同種類的貨品。
 
4.6.3 烹飪及美食
 
英國不少人非常享受烹飪樂趣,並會互相邀約親朋戚友到家裡用餐。英國因其豐富的文化傳統及人口多元,食物種類亦非常繁多。
 
傳統食物
 
英國各地都有其多種傳統代表食物:
英格蘭:燒牛肉,配以薯仔、蔬菜、約克布甸(以焗爐烤煮為佳)及其它配菜。炸魚薯條亦非常受歡迎。
威爾斯:威爾斯蛋糕(Welsh cakes)──威爾斯的一種傳統小食,由麵粉、乾果及香料製成,熱、冷食均可。
蘇格蘭:肉餡羊肚(Haggis)──在羊胃內填入內臟、板油、洋蔥及燕麥片。
北愛爾蘭:阿爾斯特煎──是一種油煎餐點,配以煙肉、雞蛋、香腸、黑布甸、白布甸、蕃茄、菇菌、梳打麵包及薯仔麵包。
 
4.6.4 電影
 
英國電影業
 
英國對現代電影藝術具有深遠影響。
 
首次電影公映發生在 1896 年的英國,電影放映亦很快變得大眾化。最初,電影製作人以其靈巧特效而著稱,這一直是英國的擅長領域。從電影藝術早期開始,英國的演員便於英、美兩地工作。查理斯・卓別靈爵士(Sir Charles (Charlie) Chaplin,別稱「差利卓別靈」)以其無聲電影的八字腳(tramp)角色成名,是眾多展開荷里活生涯的英國演員之一。
 
英國製作公司於 1930 年代開始興旺,傑出導演包括亞歷山大・郝達爵士(Sir Alexander Korda)及艾佛・希治閣爵士(Sir Alfred Hitchcock)。希治閣後期已前往荷里活發展,直到 1980 年離世前仍為一位地位崇高的電影導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電影(例如《為國盡忠》(In Which We Serve))在鼓舞士氣上擔當重要角色。其後,包括大衛・連爵士(Sir David Lean)及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在內的英國導演,不論在英國及國際上均大放異彩。
 
1950 及 60 年代是英國喜劇的高峰期,當時的電影包括有《小國春秋》(Passport to Pimlico)、《師奶殺手》(The Ladykillers),以及後期的「嬉春」(Carry On)系列電影。
 
現時不少英國出產的電影是由外國公司使用英國專業技術製作。部分在商業上取得空前成功的電影,包括兩部最高票房收入的系列電影(「哈利波特」及「占士邦」)均在英國製作。伊靈片場(Ealing Studios)號稱是世上最古老的仍運作中影片製作設施。不列顛在特效及動畫方面一直處於強勢,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尼克・帕克(Nick Park)的作品,其動畫電影曾四次贏取奧斯卡獎項,當中包括三部「超級無敵獎門狗」(Wallace and Gromit)系列電影。
 
羅倫斯・奧利華爵士(Sir Laurence Oliver)、大衛・尼雲(David Niven)、歷士・夏里遜爵士(Sir Rex Harrison)及理察・波頓(Richard Burton)等演員主演過多部廣受歡迎的電影。英國演員一直以來均受人歡迎,並且持續贏得世界各地的獎項。近來獲得奧斯卡獎項的英國演員包括哥連・費夫(Colin Firth)、安東尼・鶴健士爵士(Sir Anthony Hopkins)、茱迪・丹芝女爵士(Dame Judi Dench)、琦・溫斯利(Kate Winslet)及泰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
 
每年一度由英國電影及電視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BAFTA)舉辦的英國學院電影獎(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可說是英國版的「奧斯卡」。
 
部分著名英國電影
 
《國防大秘密》(The 39 Steps,1935 年),由艾佛・希治閣執導
 
《偷情記》(Brief Encounter,1945 年),由大衛・連執導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1949 年),由卡洛・李德(Carol Reed)執導
 
《荒唐女校》(The Belles of St Trinian's,1954 年),由法蘭・朗達(Frank Launder)執導
 
《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1962 年),由大衛・連執導
 
《風月寶鑑》(Women in Love,1969 年),由簡・羅素(Ken Russell)執導
 
《血光鬼影奪命刀》(Don't Look Now,1973 年),由尼古拉・洛(Nicolas Roeg)執導
 
《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1981 年),由曉・赫德遜(Hugh Hudson)執導
 
《戰火屠城》(The Killing Fields,1984 年),由羅蘭・佐夫(Roland Joffé)執導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 年),由米克・紐維爾(Mike Newell)執導
 
《冰峰 168 小時》(Touching the Void,2003 年),由奇雲・麥當勞(Kevin Macdonald)執導
 
4.6.5 英國喜劇
 
喜劇及諷刺傳統,以及自嘲才能均是英國特質的一部分。中世紀的國王及富有的貴族均會聘用弄臣(jesters),為宮庭內的人說笑話及製造歡樂;莎士比亞後來亦會在其戲劇中加入滑稽角色。18 世紀的政治卡通會抨擊著名政治人物,有時候甚至是君主或其他王室成員,此類卡通亦日漸普及。諷刺雜誌於 19 世紀開始出版,最知名的有在 1840 年代首次出版的《笨拙》(Punch)。時至今日,政治卡通仍然會在報章及雜誌內刊登,例如《私家偵探》(Private Eye)仍維持著諷刺傳統。
 
喜劇演員是英式歌廳(British music hall)裡炙手可熱的一員;歌廳是綜藝劇場(variety theatre)的一種,直至電視成為英國娛樂主流前,歌廳曾經成行成市。部分電視明星亦曾於 1940 及 50 年代的歌廳表演,例如的「摩亞琴與韋斯」(Morecambe and Wise)。
 
電視喜劇亦發展出一套獨特風格,經常提及家庭生活或職場關係的處境喜劇(situation comedy 或 sitcom)至今仍受歡迎。諷刺時弊亦依然佔據重要位置,就像 1960 年代的《那是那樣的一週》(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以及 1980 及 90 年代的《吐槽人形》(Spitting Image)等節目。1969 年《踎低噴飯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引入一種新型的前衛喜劇。近年來又再度流行棟篤笑(stand-up comedy)即單口相聲(solo comedian),演員會與現場觀眾直接交談。
 
4.6.6 電視及電台
 
英國有各式格樣的電視台,部分為可以免費收看,其它則需要付費訂購。英國的電視節目非常多姿多彩,受歡迎的節目包括常規肥皂劇,例如《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及《東端人》(EastEnders)。在蘇格蘭會播放一些蘇格蘭特有節目,同時會提供蓋爾語節目的頻道。威爾斯亦有威爾斯語頻道。北愛爾蘭同樣有當地特有節目,並且部分節目亦會以愛爾蘭蓋爾語廣播。
 
任何身處英國並擁有電視、電腦或其它器材能用作收看電視的人,均須擁有電視牌照(television licence)。一個牌照已函蓋一個居所內的全部器材,除非該人士租用共享房屋的不同房間,並且各戶會訂立個別租約,該人士便必須購買單獨牌照。75 歲以上人士能申請一個免費電視牌照,盲人亦可取得 50% 折扣。如在未有電視牌照下收看電視,將被處以最高 £1,000 罰款。
 
電視牌照費會用於支付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費用。BBC 是一家英國的公共服務廣播機構,提供電視及電台節目,亦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廣播機構。BBC 是唯一完全受國家資助,同時又獨立於政府的傳媒組織;其它英國頻道的主要收入則來自廣告及訂購所收取的費用。
 
英國還有各式各樣的電台,部分進行全國廣播,部分則只函蓋特定城市或區域,亦有部分電台會播放某種類型的音樂,另外亦有部分會使用威爾斯語或蓋爾語等地區語言廣播。與電視相同,BBC 電台的資金來源是電視牌照,而其它電台則來自廣告。
 
4.6.7 社交網絡
 
臉書(facebook)及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絡是與朋友保持聯繫、組織社交活動,以及分享相片、影片及個人意見的流行途徑。不少人會於外出時以手提電話使用社交網絡。
 
4.6.8 酒館及夜總會
 
酒館(public houses,pubs)是英國社交文化的重要一環,不少人喜歡在酒館結交朋友。有部分社區會有一個「當地」酒館,作為社交活動的正常焦點。酒館競技(pub quizzes)非常受歡迎,美式桌球及飛鏢(pool and darts)是酒館的傳統遊戲。在酒館或夜總會購買酒精飲品需要年滿 18 歲,有部分酒館容許未滿該年齡的人士在成人陪同下光顧。年滿 16 歲,可與 18 歲以上人士一同在酒店或餐廳(包括酒館的進餐區)連同餐膳飲用餐酒或啤酒。
 
酒館一般在白天上午 11:00 開始營業(星期日於中午 12:00)。供跳舞及音樂伴奏的夜總會一般開門及關門時均較酒館為遲。牌照持有人可自行決定酒館或夜總會的營業時間。
 
4.6.9 投注及博彩
 
在英國,人們很喜歡就體育運動或其它活動進行博彩。不少地方會設有賭場(casinos)。年滿 18 歲可進入投注商店(betting shops)或博彩會所(glambing clubs)。國家彩券亦會每週進行攪珠,你可以購買彩票或刮刮卡進行參與;16 歲以下人士不得參與國家彩券活動。
 
4.6.10 寵物
 
英國大部分人均擁有寵物,好像貓或狗。有人會以寵物作伴,亦有人享受照顧寵物。虐待或疏忽照顧寵物乃違法行為。犬隻在公眾地方必須配戴寫有主人名字及地址的頸圈,主人亦有責任確保犬隻受控,並需緊隨動物後清潔公眾地方。
 
獸醫診所(veterinary surgeons,vets)會提供動物疫苗及醫藥療程;亦有慈善機構會幫助不能支付獸醫費用的人士。
 
 
目錄
上一篇:藝術與文化
下一篇:名勝古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Japan tour 2025] Mishima Grand Shrine – say goodbye to Izu

中文版請按此   Date: 7th January 2025 (Tuesday)     After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