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4.5 藝術與文化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4.5 藝術與文化
 
4.5.1 音樂
 
音樂是英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環,擁有豐富及多樣性的文化傳承。音樂類型相當廣泛,從古典音樂到現代流行音樂。英國各地有大量不同場地及音樂活動。
 
《逍遙音樂會》(The Proms)是一個為期八週的夏季管弦樂古典音樂節,舉行地點每次不同,當中包括倫敦的皇家亞厘畢會堂(Royal Albert Hall),自 1927 年開始由英國廣播公司(BBC)主辦。《逍遙音樂會的最後一夜》(The Last Night of the Proms)是當中最知名的一場演奏會,並會於電視上播放(連同該系列的其它部分)。
 
幾個世紀以來,古典音樂一直在英國廣受歡迎。亨利・浦塞爾(Henry Purcell,1659 至 1695 年)是西敏寺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的管風琴師,創作教堂音樂、歌劇及其它作品,發展出一種與歐洲其它地方截然不同的英式風格,並一直影響著後世的英國作曲家。
 
日耳曼出生的作曲家喬治・腓特烈・韓道(George Frederick Handel,1695 至 1759 年)在英國生活多年,並於 1727 年成為英國公民;曾為國王喬治一世創作《水上音樂》(Water Music),之後再為其子喬治二世創作《皇家煙火之樂》(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兩首作品至今仍廣受歡迎。韓道亦曾創作一首神劇(oratorio)《彌塞亞》(Messiah),詩班經常在復活節期間詠唱此歌。
 
再近代一點,吉斯杜夫・荷斯特(Gustav Holst,1874 至 1934 年)也是一位重要作曲家,作品包括《行星組曲》(The Planets),是一部以太陽系行星為主題的樂曲。荷斯特改編了《行星組曲》的其中一組樂章──《木星》(Jupiter)成為英國教會常見聖詩《祖國,我向你立誓》(I Vow to Thee, My Country)的曲調。
 
愛德華・艾爾加爵士(Sir Edward Elgar,1857 至 1934 年)生於英格蘭窩士打(Worcester),其最知名作品是《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當中《第一號進行曲(希望與光榮之土)》(March No.1 (Land of Hope and Glory))經常在《逍遙音會的最後一夜》於皇家亞厘畢會堂上演奏。
 
拉夫・旺・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 至 1958 年)專為管弦樂團及合唱團進行音樂創作,深受英格蘭民謠影響。
 
威廉・禾頓爵士(Sir William Walton,1902 至 1983 年)創作類型非常廣泛,從電影配樂到歌劇皆會涉攝。曾為國王喬治六世及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加冕大典創作進行曲。但說到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非《表面》(Façade)及《伯沙撒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莫屬,前者後來成為芭蕾舞劇,後者經常被大型合唱團演唱。
 
班哲文・布烈登(Benjamin Britten,1913 至 1976 年)以其歌劇而聞名,包括《彼得・古威斯》(Peter Grimes)及《比利・畢特》(Billy Budd)。另外亦根據浦塞爾的音樂作品創作了《青少年管弦樂入門》(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向聽眾介紹管弦樂隊的各個不同樂器組。布烈登在沙福郡創辦奧德堡音樂節(Aldeburgh festival),一直以來均是個具國際地位的流行音樂盛事。
 
自 20 世紀以來不列顛的民謠、爵士樂(jazz)以及流行音樂等其它大眾化音樂類型均發展蓬勃。得益於英文的廣泛應用,英國文化與各國的聯繫,以及英國的創作及創新能力,使得不列顛在世界的大眾音樂領域甚具影響力。自 1960 年代起,英國流行音樂已成為英國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貢獻之一。披頭四、滾石等樂隊持續影響本地及國外音樂;英國流行音樂不斷創新,例如 1970 年代後期的龐克文化(Punk)運動,以及 1990 年代的男團及女團潮流。
 
可以全年舉辦音樂活動的場地非常多,例如:溫布萊球場、東南倫敦格林威治的 O2,以及格拉斯哥的蘇格蘭會議展覽中心(Scottish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 Centre,SECC)。
 
每年夏天均是英國各地的藝術節旺季,不同地點都會舉辦大型活動。著名藝術節包括格拉斯頓巴利(Glastonbury)、懷特島音樂節(Isle of Wight Festival)及 V 音樂節(the V Festival)。不少知名及嶄露頭角的樂隊及單獨表演者均會在這些活動表演。
 
威爾斯國家藝術節(National Eisteddfod of Wales)是每年一度的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音樂、舞蹈、藝術以及主要以威爾斯語進行的原創表演。當中亦包括某幾個有份量的威斯爾語詩詞比賽。
 
每年九月均會頒發水星音樂大獎(Mercury Music Prize),加許英國及愛爾蘭的最優秀專輯。全英音樂頒獎禮(The Brit Awards)是每年一度的活動,頒發各種各樣的獎項,包括最佳英國團體以及最佳英國單獨表演者等。
 
4.5.2 劇院
 
全英國各城鎮均設有大大小小的劇院,是當地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常舉行專業及業餘演出。最為人所知的是倫敦西端(West End),亦被稱為「劇院城」(Theatreland)。《捕鼠器》是阿嘉莎・姬絲蒂女爵士(Dame Agatha Christie)創作的謀殺懸疑劇,自 1952 年以來一直在倫敦西端上演,是歷史上初演時間最長的演出。
 
英國亦有一個很強的音樂劇傳統。吉伯特與蘇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於 19 世紀創作喜歌劇(comic opera),經常嘲笑大眾文化及政治話題,歌劇作品包括《皮納福號軍艦》(HMS Pinafore)、《海盜奇緣》(The Pirates of Penzance)及《天皇》(The Mikado);專業及業餘團體至今仍會於舞台上演譯吉伯特與蘇利文的作品。更近代一點,安得烈・萊特・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為風靡全球的演出創作音樂,包括與添・賴斯(Tim Rice)合作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及《貝隆夫人》(Evita),另外還有《貓》(Cats)及《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啞劇是英國的一種文化傳統,不少劇院會在聖誕期間上演。啞劇取材於童話故事,是一種附帶音樂及滑稽情節的輕快戲劇,適合一家大小的觀眾欣賞。「啞婦」(dame)是一部啞劇裡的傳統角色,由男性反串扮演成女性;除此之外,啞劇裡還會出現牛、馬等角色,通常由兩名演員披戴一件戲服來扮演。
 
每年夏天蘇格蘭的愛丁堡均會舉行愛丁堡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由一系列的藝術及文化節所組成;當中規模最大,最知名的就是愛丁堡藝穗節(the Fringe)。藝穗節主要演出戲劇及喜劇,作品以新創作為主。
 
羅倫斯・奧利華頒獎典(Laurence Oliver Awards)每年均會於倫敦不同場地舉行,設有多個介別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該獎名稱來自因經常演出莎士比亞劇而成名的英國演員羅倫斯・奧利華爵士(後稱為奧利華勳爵)。
 
4.5.3 藝術
 
在中世紀期間,大部分藝術作品皆以宗教為題材,以教堂壁畫及宗教書籍插圖為主。不少該類藝術品已隨新教宗教改革而消失,但同時上流家庭亦開始收藏其它類型的油畫及雕塑。16 及 17 世紀不少畫家從異地來到不列顛工作,例如:漢斯・荷拜因(Hans Holbein)及安東尼・范戴克爵士(Anthony van Dyck)。自 18 世紀起,以繪畫肖像及風景畫為主的英國藝術家亦逐漸成名。
 
英國各地藝廊會展出英國及國際藝術家的作品,部分知名藝廊包括位於倫敦的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泰特不列顛(Tate Britain)及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位於卡迪夫的國家博物院,以及位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Scotland)。
 
得名於約瑟・特納(Joseph Turner)的特納大獎(Turner Prize)於 1984 年創立,用以表揚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每年均會有 4 件入圍作品,並會在公布得獎者前於泰特不列顛展出。特納大獎被譽為歐洲最具聲望的視覺藝術獎項之一。前得獎者包括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及查察・賴特(Richard Wright)。
 
英國著名藝術家
 
湯瑪士・根茲巴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 至 1788 年)是一名肖像畫家,經常繪畫以郊外及花園作佈景的人像。
 
大衛・艾倫(David Allan,1744 至 1796 年)是一名蘇格蘭畫家,以繪畫肖像聞名;最享負盛名的作品是《繪畫的起源》(The Origin of Painting)。
 
約瑟・特納(1775 至 1851 年)是一名對現代風格具影響力的風景畫家;被認為是提升風景畫知名度的藝術家。
 
約翰・干士塔布(John Constable,1776 至 1837 年)是一位風景畫家,最著名作品是描繪英格蘭東部位於沙福及雅息士交界的戴德姆溪谷(Dedham Vale)。
 
前拉斐爾畫派(Pre-Raphaelite)是 19 世紀下半葉的重要藝術家團體,利用鮮艷色彩繪畫有關宗教或文學主題的仔細畫面。畫派成員包括荷曼・亨特(Holman Hunt)、但丁・加百列・羅索提(Dante Gabriel Rossetti)及約翰・米萊爵士(Sir John Millais)。
 
約翰・里法利爵士(Sir John Lavery,1856 至 1941 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北愛爾蘭肖像畫家,其畫作包括繪畫王室成員。
 
亨利・摩亞(Henry Moore,1898 至 1986 年)是一名英格蘭雕塑家及藝術家,以大型抽象銅像而聞名。
 
約翰・百茲(John Petts,1914 至 1991 年)是一名威爾斯藝術家,以刻畫及玻璃彩繪而聞名。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 至 2011 年)是一名德國出生的英國藝術家,以肖像畫作聞名。
 
大衛・翯尼(David Hockney,1937 年—)是 1960 年代「普藝術」(pop art)運動的重要貢獻者,至今仍具影響力。
 
4.5.4 建築
 
英國具有豐富及多樣性的建築文化遺產。各種大型座堂及教堂在中世紀時期興建,當中大部分至直仍屹立不倒,對衡(Durham)、林肯(Lincoln)、坎特伯雷及梳士巴利(Salisbury)就是當中的例子。征服者威廉令下興建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內的白塔(White Tower)是諾曼第式城堡主樓的一例。
 
隨著鄉郊漸漸安逸,地主變得富有,富裕人家的房屋亦日漸變得精緻,諸如打比郡(Derbyshire)克域府第(Hardwick Hall)之類的大型鄉郊別墅紛紛出現,英式建築風格開始形成。
 
彥尼哥・鍾斯(Inigo Jones)在 17 世紀從古典建築身上取得靈感,設計了格林威治的王后宮舍(Queen's House)以及倫敦白廳的國宴廳(Banqueting House)。該世紀後期,原本流行於歐洲的華麗建築風格在基斯杜化・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推動下形成一種英式變體,重新興建的聖保羅座堂便是一例。
 
簡約式設計在 18 世紀日漸流行。影響英國及歐美建築學發展的蘇格蘭建築師羅拔・亞當(Robert Adam)設計了蘇格蘭的鄧佛里大宅(Dumfries House)等大型宅邸的興建及內部裝修。其概念影響各城市的建築師,就好像皇家新月樓(Royal Crescent)的所在地──巴芙(Bath)。
 
中世紀的「歌德式」風格在 19 世紀再次成為主流。隨著城市擴張,不少大型公共建築以此類風格興建。國會大樓及聖龐加爵車站(St Pancras station)便在此時期興建,曼徹斯特及錫菲等各城市的市政廳亦一樣。
 
愛德溫・勒陳斯爵士(Sir Edwin Lutyens)在 20 世紀影響著整個大英帝國,設計新德里(New Delhi)成為印度政府駐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勒陳斯負責了全球不少戰爭紀念建築,包括位於白廳上的和平紀念碑(Cenotaph)。和平紀念碑是舉行和平紀念日週年活動的場地,女王、政治人物及各國大使均會出席。
 
包括霍朗明爵士(Sir Norman Foster)、羅哲斯勳爵(Lord (Richard) Roger)及薩哈・哈蒂女爵士(Dame Zaha Hadid)在內的英國建築師持續為世界各地及英國國內的大型項目工作。
 
隨著建築發展,園林設計及景觀美化在英國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蘭斯洛德・布朗(Lancelot Brown,又稱為「萬能布朗」(Capability Brown))在 18 世紀設計郊外大宅周圍的庭園,以草叢、樹木及湖景來襯托出近似自然的園林景觀;經常表示空間是「萬能」的。往後,葛楚德・爵高(Gertrude Jekyll)經常與愛德溫・勒陳斯合作為其設計的大宅構思一個艷麗的花園。花園一直是英國家居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一度的車路士花展(Chelsea Flower Show)會展出來自英國及世界各地的園林設計。
 
4.5.5 時裝及設計
 
不列顛培養出不少有份量的設計師,由湯瑪仕・習本道(Thomas Chippendale,於 18 世紀設計家具)至到卡麗斯・奇里夫(Clarice Cliff,設計陶藝裝飾)再到戴倫斯・干蘭爵士(Sir Terence Conran,20 世紀的室內設計師)。另外,近年還有具領導地位的時裝設計師,包括瑪莉・官(Mary Quant)、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薇薇安・威士活(Vivienne Westwood)等。
 
4.5.6 文學
 
英國擁有享負盛名的文學史及傳統,亦有幾位英國作家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包括小說家威廉・高汀爵士(William Golding)、詩人西密斯・希尼(Seamus Heaney)、劇作家哈羅・片特(Harold Pinter)。其他通俗小說(popular fiction)作者亦相當廣為人知;世界各地均有人閱讀阿嘉法・姬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偵探故事;伊仁・法林明(Ian Fleming)的書作則創造了占士邦(James Bond)一角;約翰・朗勞・魯艾路・托爾金(JRR Tolkien)所寫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於 2003 年更被選為全國最愛小說。
 
著名作者及作家
 
珍・柯士甸(Jane Austen,1775 至 1817 年)是一名英格蘭小說家,書作包括《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及《理智與感情》(Sense and Sensibility)。其小說關注於婚姻及家庭關係,部分被拍成電視節目及電影。
 
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 至 1870 年)創作一系列知名小說,包括《苦海孤雛》(Oliver Twist)及《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日常談話有時亦會聽到有人引用其書中部分角色,包括史古基(Scrooge,一個守財奴)及米靠巴先生(Mr Micawber,時刻心存希望)。
 
羅拔・路易斯・史提芬臣(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 至 1894 年 )至今仍有成年及小童閱讀其書作,最著名書籍包括《金銀島》(Treasure Island)、《綁架》(Kidnapped)及《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湯瑪士・哈迪(Thomas Hardy,1840 至 1928 年)是一名作者及詩人,其知名小說專注於鄉土社會,包括《瘋戀佳人》(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及《絕戀》(Jude the Obscure)。
 
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59 至 1930 年 )是一名蘇格蘭醫生及作家,最為人所知的是關於神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的故事,福爾摩斯亦是首批虛構小說偵探之一。
 
伊富連・窩(Evelyn Waugh,1903 至 1966 年)創作諷刺小說,包括《衰亡》(Decline and Fall)及《戰地記者》(Scoop),但最知名的可要數《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
 
京士利・艾密斯爵士(Sir Kingsley Amis,1922 至 1995 年)是一名英格蘭小說家及詩人,創作超過 20 部小說,最著名的是《糊塗大才子》(Lucky Jim)。
 
格拉咸・格連(Graham Greene,1904 至 1991 年)創作的小說經常受到其宗教信仰影響,包括《孽海遊魂》(The Heart of the Matter)、《名譽領事》(The Honorary Consul)、《江湖小霸王》(Brighton Rock)及《諜海奇人》(Our Man in Havana)。
 
J K 羅琳(J K Rowling,1965 年—)創作兒童書籍《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在國際上取得空前成功,現時亦為成年觀眾創作虛構小說。
 
4.5.7 英國詩人
 
英國詩詞是世上最豐富的詩詞之一,盎格魯—薩克遜詩詞《貝武夫》(Beowulf)講述故事中的英雄與怪獸對抗戰鬥,並且仍被翻譯成現代英文。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詩詞包括楚薩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及一首名為《格榮爵士與綠騎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的詩詞,講述亞瑟王宮廷中的一位騎士。
 
除了戲劇,莎士比亞還創作了許多十四行詩(詩詞必須有 14 行長)以及部分更長的詩詞。隨著新教思想傳播,若干詩人會受個人宗教觀點啟發而創作詩詞,其中一位就是創作《失樂園》(Paradise Lost)的約翰・美頓(John Milton)
 
其他詩人,包括威廉・華茲華夫(William Wordsworth),其靈感來自於大自然。華特・史葛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詩詞靈感來自蘇格蘭,以及來自蘇格蘭與英格蘭交界地區的傳統故事及歌謠;同時亦會創作小說,當中不少故事發生在蘇格蘭。
 
詩詞在 19 世紀非常流行,當時的詩人有威廉・布力(William Blake)、約翰・傑茲(John Keats)、拜倫勳爵(Lord Byron)、柏斯・雪莉(Percy Shelley)、丁尼生勳爵艾佛(Alfred Lord Tennyson),以及羅拔及伊利沙伯・白朗寧(Robert and Elizabeth Browning)。其後許多詩人的寫作靈感是來自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例如:韋佛・奧雲(Wilfred Owen)及昔佛烈・沙萱(Siegfried Sassoon)。近代受歡迎的詩人包括華特・德拉美亞爵士(Sir Walter de la Mare)、約翰・美士菲(John Masefield)、約翰・拔哲文(John Betjeman)及泰特・曉士(Ted Hughes)。部分知名詩人會於西敏寺修道院的詩人角(Poet's Corner)安葬或悼念。
 
部分著名詩句有:
Oh, to be in England now that April's there 夢回英格蘭,四月芳菲天。
And whoever wakes in England sees, some morning, unaware, 晨起曠清曙,
That the lowest boughs and the brushwood sheaf 芳茵入眼簾。
Round the elm-tree bole are in tiny leaf, 珍叢繞榆樹,
While the Chaffinch sings on the orchard bough 枝頭燕鳥鳴。
In England - Now! 故園歸去來,此乃吾英土。
(Robert Browning, 1812-89 ~ Home Thoughts from Abroad) (《異域思鄉》~羅拔・白朗寧,1812 至 1889 年)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彼步美境間,尤像暮幕中,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無雲皎潔夜,星宿掛繁空;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黑暗與光明,皆有其之美;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相遇睟容前,兩眸顯靈通;
(Lord Byron, 1788-1824 ~ She Walks in Beauty) (《彼步美境間》~拜倫勳爵,1788 至 1824 年)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獨行若浮雲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漂泊山谷間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驀地忽然見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遍地金水仙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 The Daffodils) (《詠水仙》~威廉・華茲華夫,1770 至 1850 年)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猛虎火燄紅,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靜夜森林中;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誰靈目巧手,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能造你般凶?
(William Blake, 1757-1827 ~ The Tyger) (《猛虎》~威廉・布力,1757 至 1827 年)
What passing-bells for these who die as cattle? 冤魂喪鐘響何聲?
Only the monstrous anger of the guns. 手鎗轟鳴般猙獰。
Only the stuttering rifles' rapid rattle機鎗連綿吼不斷,
Can patter out their hasty orisons. 碎碎念禱度亡靈。
(Wilfred Owen, 1893-1918 ~ Anthem for Doomed Youth) (《青春挽歌》~韋佛・奧雲,1893 至 1918 年)
 
溫習重點
 
哪種體育運動在英國特別受歡迎
每年舉行的部分主要體育活動
英國每年舉行的部分主要藝術及文化活動
已正式確認的藝術及文化成就
英國文學中的重要人物
 
 
目錄
上一篇:體育
下一篇:休閒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Japan tour 2025] Mishima Grand Shrine – say goodbye to Izu

中文版請按此   Date: 7th January 2025 (Tuesday)     After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