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總結節錄

總結節錄
 
關鍵內容及事件
 
關鍵法令:
《大憲章》(Magna Carta,1215 年):削減國王權利並確立人民權本權利
《威爾斯政體法令》(Act for the Government of Wales,1500 年代國王亨利七世時期):合併英格蘭及威爾斯
《人身保護令法令》(Habeas Corpus Act,1679 年):嚴禁非法拘禁
《權利議案》(Bill of Rights,1689 年):確立國會權利及對國王權力的限制
《聯合法令》(Act of Union,1707 年):合併英格蘭王國及蘇格蘭王國,創立大不列顛王國
《改革法令》(Reform Act,1832 年):廢除「財力小鎮」(pocket borough)及「腐化小鎮」(rotten borough),以及給予城鎮更多國會議席。增加(男性)選民人數
《解放法令》(Emancipation Act,1833 年):在整個大英帝國廢除奴隸制。威廉・威伯科斯(William Wilberforce)領導廢奴主義者及貴格會設立反奴隸制團體。超過 200 萬來自印度及中國的移民取代勞動力
女性選舉權── 1918 年(30+ 歲可投票)及 1928 年(21 歲可投票,與男性相同)
1913 年:在愛爾蘭提倡地方自治(Home Rule),目的是令愛爾蘭擁有自己的議會下實行自治,並同時留在英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把變革推遲。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不想再等,1916 年在都柏林發動復活節起義,對抗英國。游激戰隨即展開。
1921 年:《和平協定》簽署,愛爾蘭一分為二
 
各時代:
羅馬人:自公元前 43 至 410 年統治不列顛(大約 400 年)在羅馬哈德良大帝命令下建造哈德良長城分隔居住於現時蘇格蘭的部落(皮克特人,Picts)。
中世紀(1066 至 1485 年):戰時不斷的時期,包括十字軍(Crusades)及百年戰爭。
伊利沙伯時期(1500 年代):以日益增長的愛國主義、擴大貿易及豐富的詩詞、戲劇而聞名。
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1700 年代):與政治、哲學及科學有關的新思想開始發展。阿當・史密夫(Adam Smith,經濟學家)及大衛・曉摩(David Hume,哲學家)影響著蘇格蘭各思想家。
工業革命(1700 年代中期至 1800 年代):不列顛生產了超過全球供應一半以上的棉布、煤及鐵。機械化及蒸氣動力開始發展。
維多利亞時代(1837 至 1901 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不列顛的海外勢力及影響增加,成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中產階級顯著增長及改革者改善窮貧階層條件。
 
現代:
1900 年代:發明噴射器及雷達;發明電視及萬維網(World Wide Web,添・貝拿士利(Tim Berners-Lee));發明氣墊船(hovercraft,基斯杜化・郝里爵士(Sir Christopher Corkerell))及發現盤尼西林(亞歷山大・菲林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發明自動櫃員機;複製羊多利;與法國開發和諧式客機(超音速噴射機);聯合研發夷島素及聯合發明磁力共振(MRI);發現 DNA 分子結構;位於佐德里河岸的電波望遠鏡(radio telescope)多年來是世上最大的:獵鷹式戰鬥機(可垂直升降);體外人工受孕技術(IVF)療法。
在第一次世界前引入國家退休養老金及免費學校餐膳
1929 年:大蕭條。航空及汽車業發展。高失業率,重工業(例如造船)尤其嚴重。
1942 年:《卑弗列治報告》(威廉・菲林明爵士(William Berveridge))設立引導現代福利國家基楚的思維。
1944 年:《教育法令》(拉布・畢喇(R A Butler));免費中學教育及清晰區分中、小學教育。
1945 至 1950 年:設立 NHS 及社會保障制度
1947 年:9 個殖民地取得獨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及斯里蘭卡
1950 年代:戰後勞工短缺導致向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島及孟加拉招聘工人。
1960 年代:財力增長及社會法律開明化(liberalisation,例如墮胎及離婚)
1973 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EC)
1998 年:受難節協定導致設立北愛爾蘭代表大會
1999 年:設立蘇格蘭議會及威爾斯代表大會
 
戰役及戰爭:
1066 年:諾曼第的威廉在希斯汀戰役(Battle of Hastings,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征服英格蘭
1314 年:班諾本戰役,蘇格蘭王羅拔・布魯士(Robert the Bruce)擊敗英格蘭。
1455 年:玫瑰戰爭,蘭卡士打家族(紅玫瑰)與約克家族(白玫瑰)之間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進行的內戰。於波士華平原之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結束。蘭卡士打家族的亨利・都鐸(Henry Tudor)成為國王亨利七世,並且迎娶約克的伊利沙伯,把兩大家族結合成都鐸王朝(白玫瑰置於紅玫瑰中)。
最後一場威爾斯叛亂在不遲於 15 世紀中葉被鎮壓。
1588 年: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在伊利沙伯一世治下被擊敗。
1640 年:英格蘭內戰開始,由議會(支持者:圓顱黨)對戰國王(保王黨);查理一世引入《公禱書》,由清教徒組成的議會不支持查理一世。國王軍於馬斯頓摩及尼斯比戰役(Battles of Marston Moor and Naseby)中戰敗,查理一世被處決。
1776 年:美洲殖民地因納稅問題宣布獨立。
1805 年:特拉法加戰役。希利斯奧・奶路臣勳爵(奶路臣之柱的紀念人物)擊敗法國(拿破崙)及西班牙聯合艦隊。
1815 年:窩打老戰役(Battle of Waterloo,又譯「滑鐵盧戰役」),威靈頓勳爵擊敗拿破崙。
1889 至 1902 年:南非波耳戰爭
1916 年:一戰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Somme),英軍於首日已傷亡 6 萬人。
1918 年:一戰於 11 月 11 日 11:00 結束。
1939 年:德國入侵波蘭,導致英國及法國向德宣戰。
1940 年(二戰):鄧寇克大撤退(Evacuation of Dunkirk),志願軍及小型船隻救出 30 萬人。
1940 年(二戰):不列顛戰役,德國/英國空戰。
1982 年:阿根庭入侵福克蘭群島
 
重要事件:
1348 年:黑死病,不列顛 1/3 人口死亡。人口減少意味著對穀物的需求下降以及勞動力短缺,工資亦隨之上升。人口移居城鎮,鄉紳(擁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及中產階級形成。
1400 年:英文成為法庭及官方文件的優先語言。
1600 年:(君主制)王政復辟,查理(蘇格蘭國王)獲邀於哥林威死後回朝成為查理二世。
1665 年:大溫疫(Great Plague)
光榮革命(1688 年):英格蘭新教徒不想要天主教國王,於是請求瑪利丈夫奧蘭治的威廉(來自荷蘭)自行稱王。威廉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女王伊利沙白一世在位期間,英格蘭開拓者開始移居到北美殖民地。
 
人物:
羅拔・華波爵士(Sir Robert Walpole):國王喬治一世(日耳曼人)因不諳英文,需依重各大臣,成為首任首相(1721 至 1742 年)
奧利華・哥林威(Oliver Cromwell):職銜為護國公(Lord Protector,約 1640 至 1650 年代)及於無君時期領導不列顛
阿弗烈大王(King Alfred the Great)統合英格蘭各盎格魯—薩克遜王國及擊敗維京人。
伊森伯・京登・般奈(Isambard Kingdom Brunel):工程師(造橋、火車、隧道、船)
迪蘭・湯瑪士(Dyland Thomas):威爾斯詩人(《牛奶樹下》(Under Milk Wood)及《別輕柔地步入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羅拔・賓士(Robert Burns):蘇格蘭詩人(「遊吟詩人」(the Bard)),《友誼萬歲》
理察・額禮特(Richard Arkwright):工業革命時期的高效率及高利潤工廠擁有者
鍚甸・穆罕默德(Sake Dean Mahomet):開設不列顛首家咖喱屋及引入「阿育吠式洗頭」(shampooing)
佛羅倫絲・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現代護理學創始人
艾密蓮・彭赫斯(Emmeline Pankhurst):選舉權運動領袖
路德亞德・澀凌(Rudyard Kipling):印度出生作家及詩人。作品反映大英帝國是一股正向力量的想法。
喬治及羅拔・史提芬臣(George and Robert Stephenson):著名鐵路機車先驅
聖高隆(St Columba)及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領導來自羅馬的傳教士
法蘭西・戴基爵士(Sir Francis Drake):伊利沙白女王的水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及其後航遊世界
胡格諾派(Huguenots):法國新教徒感到遭迫害而於 1720 年前定居英格蘭
亨利八世:因經歷六段婚姻而為人所識;以及脫離羅馬教會,令其可成功離婚。威爾斯在其治下與英格蘭合併。各妻子(按順序):一、亞拉岡的嘉芙蓮(Catherine of Aragon),二、安・布蓮(Anne Boleyn),三、珍・西摩(Jane Seymour),四、基利夫的安娜(Anne of Cleves),五、嘉芙蓮・侯活(Catherine Howard),六、嘉芙蓮・帕爾(Catherine Parr)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是首位女性首相及 20 世紀任期最長的首相。
亞歷山大・菲林明(Alexander Fleming):發現盤尼西林的蘇格蘭醫生(1928 年)
艾德禮(Clement Attlee):邱吉爾的副首相;於 1945 年成為首相。國有化主要工業及創立 NHS
瑪麗・彼得斯(Mary Peters):促進北愛爾蘭體育及旅遊業發展的奧運運動員
羅德・達爾(Roald Dahl):威爾斯作家(《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及《喬治的神奇魔藥》(George's Marvellous Medicine))
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蘇格蘭作者(《神探福爾摩斯》)
 
 
目錄
上一篇:關注環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Japan tour 2025] Mishima Grand Shrine – say goodbye to Izu

中文版請按此   Date: 7th January 2025 (Tuesday)     After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