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4.4 體育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4.4 體育
 
各類體育運動在不少人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英國有幾種體育項目特別受大眾歡迎。不少體育盛事會於某幾個主要運動場進行,例如倫敦的溫布萊球場(Wembley Stadium)以及卡迪夫的千禧球場(Millennium Stadium)。
 
地方政府及私人公司會提供各種體育設施,例如游泳池、網球場、足球場、乾地滑雪場及健身室。不少著名的體育項目,包括板球(Cricket)、足球、草地網球(lawn tennis)、哥爾夫及欖球(Rugby)皆源自不列顛。
 
英國曾舉辦過三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分別是 1908、1948 及 2012 年。2012 年奧運主場館位於東倫敦的史特拉福(Stratford)。不列顛隊在廣泛的奧運項目中皆非常成功,並於獎牌榜排行第三。
 
2012 年傷殘人士奧運會同樣於倫敦舉行。傷殘人士奧運起源自一名在白金漢郡史篤曼維爾醫院工作的醫生──路德維希・古特曼爵士。古特曼醫生在一名德國難民,為脊椎受損人士研發新療法,並鼓勵病人進行身體鍛煉及體育運動。
 
4.4.1 英國著名男女運動員
 
羅渣・班尼斯特爵士(Sir Roger Bannister,1929 年—)1954 年成為世界首名在四分鐘內跑畢一英里的男士。
 
積奇・史釗域爵士(Sir Jackie Stewart,1939 年—)前蘇格蘭賽車手,曾贏取三次世界一級方程式賽錦標賽冠軍。
 
波比・摩亞(Bobby Moore,1941 至 1993 年)英格蘭足球隊於 1966 年贏得世界盃冠軍時的隊長。
 
依仁・寶森爵士(Sir Ian Botham,1955 年—)英格蘭板球隊隊長,並保持多項英格蘭板球對抗賽(Test cricket)紀錄,包括擊球及投球。
 
珍・托維爾(Jayne Torvill,1957 年—)及基斯杜化・甸(Christopher Dean,1958 年—)1984 年贏得奧運冰舞項目(ice dancing)金牌以及連續四屆世界錦標賽冠軍。
 
史提夫・雷格烈夫爵士(Sir Steve Redgrave,1962 年—)連續五屆贏得奧運划艇項目金牌,是不列顛最偉大的奧運選手之一。
 
坦妮格利・湯普森女男爵(Baroness Tanni-Grey Thompson,1969 年—)是一名輪椅田徑運動員,曾於五屆傷殘人士奧運會中贏取 16 面獎牌,當中包括 11 面金牌。並曾六次奪得倫敦馬拉松冠軍,一共打破 30 項世界紀錄。
 
凱莉・福爾摩斯女爵士(Dame Kelly Holmes,1970 年—)於 2004 年奧運會贏取兩面賽跑金牌,並保持多項英國及歐洲紀錄。
 
艾倫・麥克亞瑟女爵士(Dame Ellen MacArthur,1976 年—)是一名女帆船運動員,並於 2004 年成為單人航遊世界最快的人。
 
基斯・海爵士(Sir Chris Hoy,1976 年—)是一名蘇格蘭單車手,曾贏取六金一銀奧運獎牌,並贏取過 11 個世界錦標賽冠軍殊榮。
 
大衛・華亞(David Weir,1979 年—)是一名輪椅傷殘人士奧運選手,曾於兩屆傷殘人士奧運會贏取六面金牌,並曾六次贏得倫敦馬拉松。
 
貝拉利・韋健士(Bradley Wiggins,1980 年—)是一名單車手。2012 年成為首名贏取環法單車賽(Tour de France)的英國人;曾贏得七面奧運獎牌,包括 2004、2008 及 2012 年奧運金牌。
 
莫・法拉(Mo Farah,1983 年—)是一名英國長跑運動員,生於索馬里(Somalia),曾於 2012 年奧運贏得 5000 公尺及 10 公里賽金牌,亦是首位能贏取奧運 10 公里賽的英國人。
 
謝西嘉・安尼斯(Jessica Ennis,1986 年—)是一名田徑運動員,曾於 2012 年奧運贏得七項全能(heptathlon)金牌,當中包括七類田徑項目,同時保持多項英國田徑紀錄。
 
安迪・梅利(Andy Murray,1987 年—)是一名蘇格蘭網球手,曾於 2012 年贏得美國公開賽男子單打冠單。他亦係自 1936 年來首位英國男性贏得大滿貫(Grand Slam)賽事單打冠軍。同年,獲得奧運金牌及銀牌,並在溫布頓錦標賽獲得男單亞軍。
 
艾莉・善文斯(Ellie Simmonds,1994 年—)是一名傷殘人士奧運選手,於 2008 及 2012 年傷殘人士奧運會游泳項目獲得金牌,並保持多項世界紀錄;同時亦是英國隊在 2008 年運動會中最年輕成員。
 
4.4.2 板球
 
板球起源自英格蘭,現時在多國均有參與的體育項目。賽事有可能持續五天,但仍然維持平手。這項運動的獨特性及其複雜的賽規充份反映出英國人的個性及公平競爭意識。你可能會聽過諸如「下雨導致停賽」(rain stopped play)、「向濕黏的門柱擊球」(batting on a sticky wicket)、「用直板作賽」(playing a straight bat)、「投一個曲球」(bowled a googly)或「這不是板球」(it's just not cricket)等字句,這些都是由板球引身而來的日常用語。最為人所認識的板球比賽是「灰燼盃」(the Ashes),是英格蘭與澳洲之間進行的一系列對抗賽。
 
4.4.3 足球
 
足球是英國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足球在英國擁有悠久的歷史,19 世紀末已組成首個專業足球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擁有各自的聯賽,球會代表不同城鎮作賽。英格蘭超級聯賽吸引大量的國際觀眾,大量世界頂尖球員匯聚英超賽事。同時,不少英國球隊會於歐洲聯賽冠軍盃(UEFA Champions League)出賽,與歐洲其它球隊競技。大部分城鎮均設有專業球會,當地人會為支持自己主場球隊而自豪,不同球會及球迷之間會存在激烈的敵對情緒。
 
英國各個組成國均有自己的國家隊,在 FIFA(國際足協)世界盃及歐洲國家盃(UEFA European Football Championship)中與世界各地的其它國家隊作賽。英格蘭唯一勝出的國際賽事是 1966 年由英國主辦的世界盃。
 
足球在不少地方社區均是一項受歡迎運動,每週都有人在英國各地的公園進行業餘比賽。
 
4.4.4 欖球
 
欖球起源自 19 世紀初的英格蘭,時至今日在英國仍然非常受歡迎。欖球分為「聯合式」(union)及「聯盟式」(league)兩大類,兩者在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及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聯合作賽)均有各自的聯賽及國家隊。各國隊伍在一連串賽事中對賽。最著名的聯合式欖球賽事是六國錦標賽(Six Nations Championship),參與國家包括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法國及意大利。而超級聯賽(Super League)則是比較知名的聯盟式欖球(球會)賽事。
 
4.4.5 賽馬
 
不列顛的賽馬歷史相當悠久,有證據顯示最遠可追溯至羅馬時代。賽馬運動與王室深具淵源。全英國設有多個賽馬場,著名賽馬活動包括:皇家雅士谷(Royal Ascot),在伯克郡(Berkshire)舉行的五日賽事,王室成員亦會出席;另外還有在鄰近利物浦的愛因特(Aintree)舉行的國家大賽(Grand National)以及在艾爾(Ayr)舉行的蘇格蘭國家大賽(Scottish Grand National)。沙福郡新市場(Newmarket, Suffolk)設有一座國家賽馬博物館(National Horseracing Museum)。
 
4.4.6 哥爾夫
 
現代哥爾夫運動可追溯至 15 世紀的蘇格蘭。高爾夫是一項在社交及職業上均頗受歡迎的運動。英國各地均設有公共及私人哥爾夫球場。蘇格蘭聖安得烈斯(St Andrews)被譽為哥爾夫之鄉。英國公開賽(The Open Championship)是唯一在美國以外地方舉行的「四大滿貫」(Major)賽事,每年均會在不同哥爾夫球場舉行。
 
4.4.7 網球
 
現代網球於 19 世紀的英格蘭開始演變而成。1872 年首個網球會於利明頓溫泉(Leamington Spa)成立。溫布頓錦標賽(The Wimbledon Championships)是不列顛主辦的最知名賽事,每年均會在全英格蘭草地網球及槌球會(All England Lawn Tennis and Croquet Club)舉行。溫布頓錦標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網球賽事,亦是「大滿貫」中唯一的草上賽事。
 
4.4.8 水上運動
 
帆船運動在英國一直很受歡迎,是一項反映英國航海傳統的體育運動。英國水手法蘭西・茨徹斯特爵士(Sir Francis Chichester)於 1966/67 年成為首位獨自航遊世界的人士。兩年後,羅賓・諾斯莊士敦爵士(Sir Robin Knox-Johnston)成為首位不停站獨自航遊世界的人士。英國各地均會舉辦不同帆船活動,最知名的舉辦地點是懷特島(Isle of Wight)的考斯(Cowes)。另外還有划艇運動,不論是作為休閒活動還是競技項目均非常受歡迎,泰晤士河每年都會舉行一場廣受歡迎的比賽,由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對賽。
 
4.4.9 賽車運動
 
英國的賽車運動歷史非常悠久,包括汽車及電單車賽。英國的賽車運動始於 1902 年,英國在賽車運動技術開發及量產一直領先全球。英國每年均會舉行一級方程式格蘭披治大賽,多名英國格蘭披治車手曾獲得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冠軍。近代英國獲獎者包括戴蒙・希爾(Damon Hill)、劉易斯・咸美頓(Lewis Hamilton)及詹臣・畢頓(Jenson Button)。
 
4.4.10 滑雪
 
滑雪在英國漸受歡迎,不少人會出國滑雪,英國各地也設有乾地滑雪場,冬季期間也可以進行雪地滑雪。蘇格蘭設有五個滑雪中心,愛丁堡附近亦有歐洲最長的乾地滑雪場。
 
 
目錄
上一篇:習俗與傳統
下一篇:藝術與文化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4.3 習俗及傳統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4.3 習俗及傳統
 
4.3.1 基督教主要節日
 
12 月 25 日聖誕節,慶祝耶穌基督(Jesus Christ)降生,本日為公眾假期。大部分基督徒會於平安夜(Christmas Eve,12 月 24 日)或聖誕節當日前往教會。
 
聖誕節有其傳統的慶祝方法,人們一般會於家裡度過一日,並進食特定菜餚,通常包括烤火雞、聖誕布甸(Christmas pudding)及百果批(mince pie)等,並會送禮物、寄賀卡及佈置家居。對兒童來說,聖誕節是個特別的日子,幼童們相信聖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又稱為「Santa Claus」)會於聖誕節的前一日給他們帶來禮物。不少人會在家裡佈置一棵聖誕樹。
 
聖誕節翌日是節禮日(Boxing Day),同樣是公眾假期。
 
復活節(Easter)通常在三或四月,標誌著耶穌基督於受難日(Good Friday)死去,並在復活節星期日(Easter Sunday)死而復生。受難日及隨後的星期一(稱為復活節星期一(Easter Monday)),兩天均為公眾假期。
 
復活節前的 40 日稱為大齋期(Lent),基督徒會利用該段時期進行沉思及為復活節做準備。傳統上,人們會於大齋期禁食,時至今日不少人會把某些事物暫擱一旁,例如喜愛的食物。大齋期開始前一日稱為「懺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或「煎餅日」(Pancake Day),人們會進食煎餅,傳統上是為了在禁食前消耗掉雞蛋、油脂及牛奶等食材。大齋期以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作為開始,教會會以聖灰為信眾在額前劃一個十字架,作為對死亡及贖罪(sorrow for sin)的標記。
 
無宗教人士亦會慶祝復活節,「復活蛋」是一種朱古力蛋,經常作為復活節禮物送贈他人,以代表重生。
 
4.3.2 其它宗教節日
 
排燈節(Diwali)一般設在十或十一月,為期五日,亦經常被稱為「光明節」(Festival of Lights),是一種印度教徒及錫克教徒的節慶,為善良戰勝邪惡並獲得學問而慶祝,但對於節日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在李斯特(Leicester)會舉行一個享負盛名的排燈節慶祝活動。
 
光明節(Hanukkah)設在十一或十二月,並慶祝八日,為銘記猶太人為宗教自由進行戰鬥而設。過節的每一日,會在已放置八枝蠟燭的支架(稱為燭台(menorah))上點燃一枝蠟燭,以銘記只夠點燃一日的燈油,最終燃亮八日的節日故事。
 
開齋節(Eid al-Fitr)慶祝穆斯林禁食一個月,即齋月(Ramadan)的結束。感謝真主賜予他們完成齋戒的力量。開齋節每年的日子都有變化,穆斯林會出席特別的宗教儀式及進餐。
 
宰牲節(Eid ul Adha)以銘記先知易卜拉欣願照神的意旨獻祭自己兒子,提醒穆斯林其自身與神之間的承諾。不少穆斯林會獻祭牲口作為食用,而有關行為在不列顛只能在屠宰場(slaughterhouse)進行。
 
豐收節(Vaisakhi,或拼作「Baisakhi」)是一個錫克教節日,以慶祝稱為卡薩(Khalsa)的錫克社區創立。每年 4 月 14 日均會以巡遊、舞蹈及歌唱來慶祝。
 
4.3.3 其它節日及傳統
 
1 月 1 日新年(New Year)是公眾假期,通常於 12 月 31 日晚(稱為除夕(New Year's Eve))慶祝。12 月 31 日在蘇格蘭稱為「Hogmanay」,並且 1 月 2 日同為公眾假期。部分蘇格蘭人會視 Hogmanay 為比聖誕節更大的假日。
 
2 月 14 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情人會交換心意卡及禮物。有時亦會寄送匿名心意卡給心儀對象。
 
4 月 1 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在中午前人們會互相開玩笑。電視及報章偶爾會發放愚人節新聞。
 
母親星期日(Mothering Sunday,或稱母親節(Mother's Day))在復活節三週前的星期日。子女會寄道心意卡或買禮物給母親。
 
父親節(Father's Day)在六月第三個星期日。子女會寄道心意卡或買禮物給父親。
 
10 月 31 日萬聖節(Halloween)是一個起源自異教徒(pagan)的古老節日,標誌著冬季開始。年輕人會穿著嚇人的服裝來玩「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遊戲,人們會給他們零食以阻止他們對其搗蛋。許多人會把大南瓜雕成燈籠,並在裡面點一枝蠟燭。
 
11 月 5 日營火節(Bonfire Night),大不列顛的民眾會在家中燃放煙花或參與煙花匯演。慶祝活動源自一件發生在 1605 年的事件,當時由佳・霍士(Guy Fawkes)領導的一群天主教徒意圖在議會大樓炸死新教徒國王,但最終事敗。
 
11 月 11 日和平紀念日(Remembrance Day),紀念為英國及盟友陣亡的將士。最初為紀念於 1918 年 11 月 11 日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人們會配戴虞美人花(一種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找到的紅色花朵)。當日 11:00 會默哀 2 分鐘,並在倫敦白廳(Whitehall)的和平紀念碑(Cenotaph)進行獻花。
 
4.3.4 銀行假期
 
除了前述的假期,每年還有稱為「銀行假期」(bank holidays)的公眾假期。當日銀行及商業機構會暫停業務一天,並不具有任何宗教意義。該等假期會出現於五月初、五月下旬或六月初,以及八月。7 月的博因河戰役週年紀念在北愛爾蘭亦是公眾假期。
 
溫習重點
 
英國慶祝的主要基督教節日
英國其它宗教的重要節日
英國的其它慶祝活動
何謂銀行假期
 
 
目錄
上一篇:宗教
下一篇:體育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4.2 宗教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4.2 宗教
 
歷史上的英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2009 年進行的公民身分調查(Citizenship Survey)顯示,有 70% 人口認同自己為基督徒。相對地,比例較少的人認為自己是穆斯林(Muslim,4%)、印度教徒(Hindu,2%)、錫克教徒(Sikh,1%)、猶太或佛教徒(Jewish or Buddhist,兩者均少於 0.5%),還有 2% 人口信奉其他宗教。英國各地均建有其他宗教的宗教建築,包括伊斯蘭清真寺(Islamic mosques)、印度廟(Hindu temple)、猶太會堂(Jewish synagogues)、錫克謁師所(Sikh gurdwaras)及佛教廟宇(Buddhist temples)。然而,任何人均有法定權利選擇或不選擇自己的宗教信仰。公民身分調查同時顯示,有 21% 人口表示自己並無宗教信仰。
 
4.2.1 基督教會
 
在英格蘭,教會與國家有憲制上的關聯。國家官方教會為英格蘭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其它地方稱為聖公會(Anglican Church,蘇格蘭及美國則稱為「Episcopal Church」))。英格蘭國教會是一個新教教會,並自 1530 年代宗教改革開始已經存在。
 
君主是英格蘭國教會之首,而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是英格蘭國教會的精神領袖。君主有權挑選大主教及高級神職人員,但一般而言人選由首相及教會任命的委員會來決定。某幾位英格蘭國教會的主教會同時出任上議院議員。
 
蘇格蘭的國民教會是一個長老派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蘇格蘭國教會(Church of Scotland),由傳道(ministers)及長老(elders)所管理。蘇格蘭國教會總會(General Assembly)的主席稱為「會正」(Moderator),任期僅只一年,並經常代表教會發言。
 
威爾斯及北愛爾蘭並無設立建制教會(established Church)。英國國內還有其他基督新教團體,包括浸信會(Baptists)、循道公會(Methodists)、長老會及貴格會。另外還有基督信仰的其他教派,當中最具規模就是羅馬天主教。
 
4.2.2 主保聖人日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均有各自的國定聖人,稱為主保聖人(patron saint)。每位聖人皆有其特別日子:
3 月 1 日:威爾斯的聖大衛日(St David's Day)
3 月 17 日:北愛爾蘭的聖博德日(St Patrick's Day)
4 月 23 日:英格蘭的聖喬治日(St George's Day)
11 月 30 日:蘇格蘭的聖安得烈日(St Andrew's Day)
 
只有蘇格蘭及北愛爾蘭把其主保聖人日定為官方假期(儘管並非所有商業及官方機構均暫停業務)。在蘇格蘭、北愛爾蘭及全國其它地方都會舉行相關活動,尤其是蘇格蘭人、北愛爾蘭人及祖籍為愛爾蘭的人士所聚居的地方。
 
儘管主保聖人日已非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公眾假期,但當地人依然會於當日慶祝。兩國各地均會舉行巡遊及小型節慶。
 
溫習重點
 
英國國內所信奉的不同宗教
聖公會,又稱為英格蘭國教會,是英格蘭的國教(即「建制教會」)
英國人所信奉的其他非國定基督教會分支
英國國內所信奉的其他宗教
關於主保聖人
 
 
目錄
上一篇:今日英國
下一篇:習俗與傳統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4.1 今日英國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4.1 今日英國
 
相比起 100 年前,現今的英國在種族及宗教兩方面都更加多元化。戰後出現移民潮,意味著接近 10% 人口的父母或祖父母是在英國以外出生。英國一直以來都是個多國籍及多種族社會,匯聚豐富及各式各樣的文化。本節將向你介紹英國各個方面及部分重要地點,並會闡述部分英國傳統習俗及部分流行活動。
 
4.1.1 英國國情
 
英國位於歐洲西北部。本土最長距離是自蘇格蘭北海岸的約翰岬角(John O'Groats)至英格蘭西南角的蘭茲角(Land's End),長約 870 英里(約相等於 1,400 公里)。大部分人口居於城鎮,但不列顛內仍有相當部分是屬於鄉郊地區。不少人仍會到鄉郊地區度假,以及進行遠足、露營及釣魚等休閒活動。
 
英國城市
 
英格蘭
倫敦
伯明翰
利物浦(Liverpool)
列斯
錫菲(Sheffield)
碧仙桃(Bristol,或譯布里斯托)
曼徹斯特
巴拉福特
泰因河畔紐卡素(Newcastle upon Tyne)
普利茅夫(Plymouth)
修咸頓(Southampton)
諾域治(Norwich)
 
威爾斯
卡迪夫(Cardiff)
史雲斯
新港(Newport)
 
蘇格蘭
愛丁堡(Edinburgh)
格拉斯哥(Glasgow)
登地(Dundee)
鴨巴甸(Aberdeen)
 
北愛爾蘭
貝爾法斯特(Belfast)
 
首府城市
 
倫敦是英國首都。
愛丁堡是蘇格蘭首府。
卡迪夫是威爾斯首府。
貝爾法斯特是北愛爾蘭首府。
 
4.1.2 英國貨幣
 
英鎊(pound sterling,符號標記 £)是英國的貨幣,每磅分為 100 便士(pence)。貨幣的各種面額(價值)有:
硬幣:1p、2p、5p、10p、20p、50p、£1、£2
紙幣:£5、£10、£20、£50
 
北愛爾蘭及蘇格蘭有其各自的紙幣,並在英國全境通用;然而,部分商店及商業機構會拒絕接收該等紙幣。
 
4.1.3 語言及方言
 
英國各地的語言均有著一定差異,英文本身已存在著大量不同口音及方言。不少在威爾斯的人會說一種與英文截然不同的語言──威爾斯語,此種語言在各級學校及大學均有教授。在蘇格蘭高地及外島等部分地區的人會說蓋爾語(亦是一種不同語言)。而北愛爾蘭部分人士亦會說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rlic)。
 
4.1.4 人口
 
英國人口各個時期的變化情況列於下表。
 
英國的人口增長
年份 人口
1600 略高於 400 萬
1700 500 萬
1801 800 萬
1851 2000 萬
1901 4000 萬
1951 5000 萬
1998 5700 萬
2005 略少於 6000 萬
2010 略高於 6200 萬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處(National Statistics)
 
近年來人口增長速度更快,移英人士及預期壽命延長均對人口增長擔當部分角色。
 
英國四個地區的人口分佈非常不均,英格蘭一直佔總人口 84% 左右,威爾斯約 5%,蘇格蘭略高於 8%,北愛爾蘭均少於 3%。
 
人口高齡化
 
現時的英國人壽命比以往任何時間都來得要長,有賴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醫療保健的改善。85 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創歷史新高,對養老金及醫療保健的成本帶來衝擊。
 
4.1.5 多元種族
 
英國人口的種族相當多元,並且變化迅速,尤其在倫敦等大型城市情況更甚。英國人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種族,要準確了解所有人口的種族分佈結構是相當不容易。人口調查最多人選擇的種族描述是白人(white),當中包括歐洲、澳洲、加拿大、紐西蘭及美國等血統。另外還有其他主要族群,包括亞洲人(Asian)、黑人(black)及混血(mixed descent)。
 
4.1.6 一個平等的社會
 
法定要求在英國的男性或女性,均不得因其性別或婚姻狀況而遭受歧視。各人均有平等的工作、財產擁有、結婚及離婚權利。若其已婚,父母雙方均對子女有同等責任。
 
現今不列顛的婦女佔據約一半的勞動力,女孩離學時的平均資質水平高於男孩,升讀大學的女性亦多於男性。
 
女性就業機會比過去來得多。女性為經濟活動上的各個領域工作,現時位居高層的女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包括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高級管理人員。除此之外,男性現時從事的工作亦比以往更加多樣化。
 
現今社會已不會再預期女性留在家中、不工作。大部分女性在生兒育女後選擇繼續工作。現今大部分的家庭,父母雙方均會工作及分擔照顧子女及做家務的責任。
 
溫習重點
 
英國的首府城市
甚麼英文以外的語言會於英國特定地區中使用
英國人口如何變化
英國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及種族多元
英國的貨幣
 
 
目錄
上一篇: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下一篇:宗教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第四章:現代化的繁榮社會

第四章:現代化的繁榮社會
 
你將在本章中了解到關於英國的人口及文化。開始部分先會介紹英國的主要城市位置,你需要 確保能有把握地分辨出各種各樣的城市 ,例如:列斯及巴拉福特(Bradford)。由於英國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你有必要知道英國各個種族、宗教的規模,及其主要節日。
 
之後的部分會重點介紹英國的文化,你必須了解當中所提及的人物及其成就。不列顛最近在奧運上取得的體育成就非常重要,故此請集中留意誰人獲得獎牌及其項目,以及有關英國體育運動的整體資訊。請確保你熟悉文章所列的詩詞、電影、書籍及其它作品,以及藝術家、作曲家、建築師、作家、詩人及其他名人。此外還應熟悉所提及的詩詞摘錄,並能夠識別本章末段的著名地標。
 
本章節包含以下資訊:
英國的城市及人口
英國的宗教節日
熱門體育運動及男女運動員
音樂的發展,包括著名作曲家
英國各個年代的劇院及戲院
英國的藝術家及建築師
著名的英國詩人及作家
英國著名詩詞節錄
英國的喜劇及休閒活動
著名英國地標
 
 
目錄
上一篇:1945 年後的英國
下一篇:今日英國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3.6 1945 年後的英國

第三章:悠久及輝煌的歷史
 
3.6 1945 年後的英國
 
3.6.1 福利國家
 
英國雖然贏得大戰,但國家經濟已大傷元氣,人民渴望現況有所改轉。儘管戰爭期間,已進行過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但現在人民渴求的卻是全面社會改革。
 
1945 年英國人民選出工黨執政。新任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tlee)承諾實現《卑弗列治報告》(Beveridge Report)中所勾劃的福利國家。1948 年衛生部長安彌倫・貝凡(Aneurin (Nye) Bevan)主導籌組國民保健服務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保證所有人均能享受最基礎的免費醫療保健服務。同時推行全國性津貼制度,提供「社會保障」,令大眾「自搖籃到棺柩」(cradle to grave)終生受到保障。另外政府亦把鐵路、煤礦及燃氣、水電供應等事業收歸公有(國有化)。
 
另一項重大變化是前殖民地自治。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即現時斯里蘭卡)等 9 個國家於 1947 年獲得獨立。其它在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亦陸續在隨後的 20 年實現獨立。
 
英國成功自行研製原子彈,並加入新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北約是以抵禦蘇聯及其盟友入侵威脅為宗旨的國家聯盟組織。
 
自 1951 年到 1964 年,不列顛一直由保守黨執政。1950 年代是戰後經濟復甦及勞動人口日益活躍的時期,時任首相麥美倫(Harold Maccmilan)因其去殖化及帝國成員國獨立的「變革之風」演說而聞著。
 
艾德禮(1883 至 1967 年)
 
艾德禮 1883 年生於倫敦;父親是一名事務律師,其本人在牛津大學完成學業後亦成為一名大律師,其後棄業改為於東倫敦從事社會工作,最終成為一名工黨國會議員。艾德禮在邱吉爾戰時聯合政府中擔任副首相角色,後來工黨於 1945 年大選勝出後出任首相,首相生涯自 1945 年開始到 1951 年結束,同時亦領導工黨達 20 年之久。艾德禮政府實施主要工業(例如煤炭及鋼鐵)國有化,創立國民保健服務署,並實施卑弗列治的健全福利國家計劃。除此之外,艾德禮還推行過多項改善工人條件的措施。
 
威廉・卑弗列治(1879 至 1963 年)
 
威廉・卑弗列治(William Beveridge,後稱為卑弗列治勳爵)是英國經濟學家及社會改革家。曾短暫擔任自由黨國會議員,隨後成為上議院自由黨領袖,但最為人熟悉的是其主理的 《1942 年社會保險及聯合服務報告》(1942 report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亦被稱為《卑弗列治報告》),該報告於 1941 年受戰時政府委託而編寫,建議政府需設法力抗貧窮、疾病、無知、骯髒、懶惰五種「大惡魔」(Giant Evils),並為現代福利國家奠定基礎。
 
拉布・畢喇(1902 至 1982 年)
 
里察・柯士藤・畢喇(Richard Austen Butler,後稱為畢喇勳爵)生於 1902 年,1923 年成為保守黨國會議員,曾出任過多項職位。1941 年主管教育事務,並一手負責《1944 年教育法令》(通稱「畢喇法令」)推行,落實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免費中學教育。 自法令實施後,教育制度已經歷過多次轉變,但其所強制的中、小學分配措施依然在不列顛得到廣泛保留。
 
迪蘭・湯瑪士(1914 至 1953 年)
 
迪蘭・湯瑪士(Dylan Thomas)是一名威爾斯詩人及作家,經常於公共場合朗讀及表演自己的作品,包括 BBC。著名的作品包括 1954 年在其去世後首播的廣播劇《牛奶樹下》(Under Milk Wood)以及 1952 年為垂死父親所作的一首詩《別輕柔地步入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湯瑪士 39 歲時死於紐約,在其出生地史雲斯(Swansea)建有數座紀念建築,包括雕像及迪蘭湯瑪士中心(Dylan Thomas Centre)
 
3.6.2 不列顛的戰後移民
 
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不列顛是一項艱鉅任務;勞動力出現短缺,英國政府鼓勵愛爾蘭及歐洲其它地區的工人前來英國協助重建。1948 年又再徵求來自西印度群島的人口前來就業。
 
英國在 1950 年代期間勞動人口依然短缺。基於各種經濟考量,需要進一步鼓勵移民,不少行業刊登廣告招聘來自海外的工人,例如在西印度群島開設巴士司機招募中心。英格蘭中、北部的紡織及工程商號亦派代理前往印度及巴基斯坦求覓工人。在約 25 年間,西印度群島、印度、巴基斯坦及(後來)孟加拉均有人前來不列顛工作及定居。
 
3.6.3  1960 年代的社會變遷
 
1960 是社會巨變的年代,被稱為「搖擺的六十年代」(Swinging Sixties)。英國的時裝、電影藝術及流行音樂茁壯成長,「披頭四」(The Beatles)及「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兩隊均是廣為人知的流行音樂團體。人民開始變得更為富裕,並大量購物汽車及其它消費品。
 
與此同時社會性法律亦漸見開明,例如英格蘭、威爾斯及蘇格蘭訂立有關離婚及墮胎的法例。女性的職場地位亦有所提升,當時僱主要求女性婚後離職是非常普遍,但國會通過新法例,賦予女性同工同酬的待遇,並且把僱主對女性的性別歧視行定為違法。
 
1960 年亦是科技進步的年代,不列顛及法國成功研發世界上唯一一款商用超音速大型客機──和諧式客機(Concorde)。包括摩天大樓以及混凝土、鋼鐵應用等新建築風格變得更為普及。
 
1960 年代後期,因應政府限制移民英國的新法例獲通過,來自西印度群島、印度、巴基斯坦及現時孟加拉國的移民人數有所放緩。移民人士必須在出生或血統上與不列顛有強烈聯繫。儘管如此,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不列顛仍收留了 2.8 萬名被驅逐出烏干達(Uganda)的印度裔人士。
 
3.6.4  20 世紀英國的偉大發明
 
自 20 世紀以來,不列顛為世界帶來各種新奇的發明,其中包括:
 
蘇格蘭人約翰・羅傑・拜特(John Logie Baird,1888 至 1946 年)於 1920 年代成功研發電視(television),並在 1932 年在倫敦與格拉斯哥之間進行首次電視廣播。
 
蘇格蘭人羅拔・屈臣瓦特爵士(Sir Robert Watson-Watt,1892 至 1973 年)成功研發雷達(radar),提出可通過無線電波探測到敵機存在;並於 1935 年進行了首次成功的雷達測試。
 
透過雷達的應用,促使班納・洛弗爾爵士(Sir Bernard Lovell,1913 至 2012 年)在天文學領域取得新發現。洛弗爾在柴郡的佐德里河岸(Jodrell Bank)興建電波望遠鏡(radio telescope),多年來一直是世上最大的同類設施,至今仍在運作。
 
圖靈機(Turing machine)由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 至 1954 年)在 1930 年代所發明,是一種理論數學裝置。該理論對電腦科學及現代電腦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蘇格蘭物理學家及研究員約翰・麥萊德(John MacLeod,1876 至 1935 年)是用於治療糖尿病(diabetes)的胰島素(insulin)的共同發現者。
 
1953 年,倫敦及劍橋的英國大學機構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結構(structure of the DNA molecule)。該發現促進了不少科學發展,特別是對醫學及打擊罪案方面。英國人法蘭西・固力(Francis Crick,1916 至 2004 年)是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士之一。
 
噴射器(jet engine)在 1930 年代由英國皇家空軍工程師法蘭克・韋圖爵士(Sir Frank Whittle,1907 至 1996 年)所研發。
 
英國發明家基斯杜化・郝里爵士(Sir Christopher Corkerell,1910 至 1999 年)在 1950 年代發明氣墊船(hovercraft)。
 
英、法聯合研發世上唯一一款超音速客機──和諧式客機。1969 年首飛,1976 年開始提供載客服務,並於 2003 年正式退役。
 
英國亦設計及開發能垂直升降的飛機──獵鷹式戰鬥機(Harrier jump jet)。
 
1960 年代,占士・古德費羅(James Goodfellow,1937 年—)發明現金提款自助櫃員機(cash-dispensing 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或稱為「cashpoint」。1967 年由位於北倫敦晏菲特的巴克萊銀行投入使用。
 
生理學家羅拔・愛德華茲爵士(Sir Robert Edwards,1925 年—)及婦科醫生柏德烈・斯搭圖(Patrick Steptoe)在英國開創用於治療不孕症的體外人工受孕技術(in-vitro fertillisation,IVF)。世界首名「試管嬰兒」在 1978 年生於奧淡(Oldham)。
 
1996 年,兩位英國科學家依仁・韋莫特爵士(Sir Ian Wilmot,1944 年—)及奇夫・金寶(Keith Campbell,1954 至 2012 年)領導的團隊率先成功進行哺乳類動物複製(cloning)──多莉羊(Dolly the sheep)。帶領使用複製技術來保護瀕危物種及醫療用途的進一步研究。
 
英國科學家彼得・文士菲爵士(Sir Peter Mansfield,1933 年—)是磁力共振影像描繪儀(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er,MRI scanner)的共同發明人。醫生及研究人員能在非侵入情況下取得人類體內器官的精準影像,為診斷醫學帶來革命性轉變。
 
英國人添・貝拿士利爵士(Sir Tim Berners-Lee )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1990 年 12 月 25 日,首次透過網絡成功傳送訊息。
 
3.6.5  1970 年代的經齊問題
 
1970 年代後期,戰後經濟爆發(post-war economic boom)漸漸落幕。商品及原材料價格開始直線上升,英鎊與其它貨幣匯率不穩,造成「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出現各項問題:入口商品價值多於出口支付價格。
 
不少行業及服務受到罷工影響,令工會與政府之間出現磨擦。關於工會權力過大的爭論此起彼落,並認為工會行動正在損害英國利益。
 
1970 年代亦是北愛爾蘭嚴重動盪的時期。北愛爾蘭議會於 1972 年暫停運作,北愛爾蘭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1969 年之後的十年裡,約 3,000 人在北愛暴力事件中喪生。
 
瑪麗・彼得斯(1939 年—)
 
瑪麗・彼得斯(Mary Peters)生於曼徹斯特,童年時期移居北愛爾蘭。彼得斯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運動員,曾於 1972 年奧運的五項全能比賽中贏取金牌。此後曾為當地田徑運動籌募經費,並成為英國女子奧運代表隊領隊。彼得斯致力推廣北愛爾蘭的體育及旅遊事業,2000 年獲授予大英帝國女爵士名譽,以肯定其貢獻。
 
3.6.6 歐洲及共同市場
 
西德、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盧森堡及荷蘭於 1957 年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英國最初並無意欲參與 EEC,唯最終於 1973 年亦加入其中。英國是歐盟(European Union)的正式會員,但不使用歐元作為物幣。
 
3.6.7  1979 至 1997 年的保守黨政府
 
戴卓爾夫人(1925 至 2013 年)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是林肯郡格蘭譚(Grantham)裡一間雜貨店老闆的女兒,具備藥劑師及律師資格;1959 年獲選為保守黨國會議員,1970 年成為內閣成員並擔任教育及科學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1975 年獲選為保守黨黨魁,從而成為反對黨領袖。
 
隨著保守黨於 1979 年大選勝出,戴卓爾夫人成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亦是 20 世紀在任最長的首相,任期直至 1990 年。任閣揆期間,英國經歷過多次重要經濟改革。戴卓爾夫人與美國總統朗奴・列根(Ronald Reagan)緊密合作,並是首批讚揚及歡迎蘇聯領導層變革的西方領袖之一,蘇聯的變革最終促成冷戰落幕。
 
戴卓爾夫人是不列顛首位女首相,由 1979 年帶領保守黨至 1990 年。其政府透過國有事業私有化及對工會權力實施法例約束,令經濟得到結構性轉變。放鬆管制令倫敦市(City of London)作為國際投資、保險及其它金融服務中心的角色大大提升。造船、煤礦等傳統工業則開始式微。阿根廷在 1982 年入侵英國位於南大西洋的海外領土──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英國派出一支海軍特遺部隊,軍事行動最終成功收復群島。其後馬卓安(John Major)接替戴卓爾夫人擔任首相,協助推進北愛和平進程(North Ireland peace process)。
 
羅德・達爾(1916 至 1990 年)
 
羅德・達爾(Roald Dahl)出生於威爾斯,父母為挪威人,第二世界大戰期間曾服役於皇家空軍。1940 年代期間開始出版書籍及短篇小說。達爾以其兒童讀物聞名,亦偶有為成年人寫作。最著名的作品有《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及《喬治的神奇魔藥》(George's Marvellous Medicine),部分著作更被改編成電影。
 
3.6.8  1997 至 2010 年的工黨政府
 
1997 年,由貝理雅(Tony Blair)所領導的工黨獲選。貝理雅政府落實設立蘇格蘭議會(Scottish Parliament)及威爾斯代表大會(Welsh Assembly);蘇格蘭議會能行使具體的立法權力,而威爾斯代表大會則只獲小部分立法權力,但對公共服上卻擁有相當大的控制權。在北愛爾蘭問題上,貝理雅政府在和平進程的基楚上再接再厲,最後促成 1998 年簽署的《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北愛爾蘭代表大會於 1999 年完成選舉,但 2002 年停擺,直至 2007 年才復會。北愛爾蘭內的大部分準軍事組織皆已解除武裝,並不再活躍。首相一職於 2007 年由白高敦(Gordon Brown)接任。
 
3.6.9 阿富汗及伊拉克衝突
 
整個 1990 年代,不列顛在 1990 年伊拉克入侵後的解放科威特及前南斯拉夫共和國衝突中均扮演聯軍中的領導角色。自 2000 年起,英國武裝部隊持續參與反國際恐怖主義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全球作戰,包括在阿富汗及伊拉克中進行的行動。英國作戰部隊於 2009 年撤離伊拉克。
 
在阿汗富政府邀請下,聯合國(United Nations,UN)委託 50 國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ISAF)正於阿汗富執行任務,英國是其中一份子。ISAF 正努力確保阿富汗領土不會再被用作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例如阿蓋達(Al Qa'ida)等組織策劃對國際社會進行襲擊)的避風港。作為任務的一部分,ISAF 正在建設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並協助建構一個令管治及發展得以延續的安全環境。國際部隊正遂步移交保安責任到阿富汗人手上,阿富汗人需在 2014 年底對所有省份全面自行承擔保安責任。
 
3.6.10 自 2010 年起的聯合政府
 
2010 年 5 月大選,沒有任何政黨能贏取過半大多數議席,是英國自 1974 年 2 月來的首次。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合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甘民樂(David Cameron,或譯「卡梅倫」)成為首相。
 
溫習重點
 
福利國家的建立
1960 及 70 年代不列顛的生活如何轉變
20 世紀的英國人發明(毋須記住各個出生及逝世日期)
1979 年後的事件
 
 
目錄
上一篇:二十世紀
下一篇: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3.5 二十世紀

第三章: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3.5 二十世紀
 
3.5.1 第一次世界大戰
 
20 世紀初期對不列顛來說是個美好時代。國家擁有遼闊的帝國版圖,被受讚譽的海軍,茁壯成長中的工業,以及強盛的政治體制;以現今標準來看,完全稱得上是「超級大國」。同一時期亦是社會進步的時代;對失業人士的財務支援,長者養老金及免費學校膳食等,僅僅只是云云措施中較為重要的少部分。多項改善職場安全的法例獲通過,收緊城市規劃準則以防止貧民窟進一步出現,為離婚或分居後的母親及其子女提供更好的支援。地方管治變得更為民主,並且首次推行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s)受薪制,更容易地吸引更多人參與公務(public life)。
 
可惜隨著數個歐洲國家之間爆發戰爭,這個美好與進步的時代亦很快破滅。1914 年 6 月 28 日奧地利的法蘭茲・費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引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至 1918 年)的一連串事件。雖然暗殺事件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但實際上仍有其它因素存在──例如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意識日益增長,軍國主義抬頭,帝國主義,整個歐洲勢力分裂為兩大陣形等等,均為戰爭埋下伏線。
 
整個衝突以歐洲為中心,但戰事覆蓋全球各地多個國家。不列顛屬於協約國(Allied Powers)一員 ,其它盟友(僅一部分)包括法國、俄國、日本、比利時、塞爾維亞,其後希臘、意大利、羅馬尼亞及美國亦加入。整個大英帝國均被捲入衝突中──例如過百萬印度人代表不列顛於不同國家戰鬥,當中約有 4 萬人陣亡;來自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非洲、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的壯士與不列顛並肩作戰。與協約國對戰的另一方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主要成員包括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其後還有保加利亞。過百萬人於戰事中陣亡或受傷,當中英國人傷亡超過 200 萬。英國於 1916 年 7 月在進攻索姆河(Somme)的一場戰役中,單計首日已造成 6 萬名英國人傷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 1918 年 11 月 11 日 11 時正式結束,英國及其盟友取得最後勝利。
 
3.5.2 愛爾蘭分裂
 
英國政府於 1913 年向愛爾蘭提出「地方自治」方案。在該方案下,愛爾蘭擁有自治權,並設有其自己的議會,但仍為英國的一部分。地方自治議案(Home Rule Bill)正式提交國會,但遭到愛爾蘭北部的新教徒反對,並威脅會以武力抵抗地方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暫時擱置所有關於更改愛爾蘭狀況的討論。然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已感到不耐煩,並於 1916 年在都柏林發動反英起義(亦即「復活節起義」(Easter Raising)),最後起義領袖依軍法被處決;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對抗英軍及愛爾蘭地方警察的游激戰(guerrilla war)。1921 年簽署和平協定(Peace Treaty),正式確認愛爾蘭會於 1922 年一分為二。北方以新教徒為主的六個郡以「北愛爾蘭」名義保留在英國。愛爾蘭的其餘部分成為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擁有其自己的政府,並於 1949 年變為共和國。
 
愛爾蘭兩地均有人反對南北分裂,依然渴望愛爾蘭成為完整的獨立國家。多年的分歧導致北愛爾蘭及其它地方均有出現恐怖活動。有關該次愛爾蘭完全獨立派與英國表忠派的衝突經常被稱為「北愛問題」(the Troubles)。
 
3.5.3 兩戰之間
 
1920 年代,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條件變好。大批城鎮正在改善公共房屋及增建住屋。但好景不常,1929 年全球陷入「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英國亦面對大規模失業問題。1930 年代的蕭條對英國不同領域影響不一,造船等傳統重工業受到沉重打擊,但汽車、航空等新興產業卻得到發展。隨著物價普遍下跌,在職人士的財力更為充裕;1930 至 1939 年間,汽車擁有量增長達一倍,從 100 萬增至 200 萬;另外,還有大量新房屋興建中。兩戰之間亦是文化綻放的時代,格拉咸・格連(Graham Greene)及伊富連・窩(Evelyn Waugh)等作家的表現突出;經濟學家約翰・美拿・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亦發表了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學新理論。英國廣播公司(BBC)於 1922 年開始廣播,並於 1936 年開始全球首個常規電視服務。
 
3.5.4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3 年德國的阿道夫・希特拉(Adolf Hitler)上台。希特拉認為協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予德國的條款並不公平,並想為德國人征佔更多土地。他著手為條約重新談判,建立武裝,並在鄰國測試德國的軍事實力。儘管英國政府曾試圖避免另一場戰爭出現,可是當希特拉在 1939 年入侵波蘭時,不列顛及法國均為阻止其侵略行為而宣戰。
 
大戰最初在軸心國(Axis power,法西斯德國及意大利,以及大日本帝國)與同盟國(Allies)間進行。同盟國陣形的主要成員有英國、法國、波蘭、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
 
奧地利被佔領,捷克斯洛代克(Czechoslovakia)被入侵,希特拉在成功侵略波蘭後繼而控制比利時及荷蘭。其後德軍於 1940 年擊敗盟軍攻入法國。正值國難當頭的時刻,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擔任首相並成為英國的戰事領袖。
 
隨著法國淪陷,英國決定進行一次大型海軍行動,自法國撤走英籍及法籍士兵。大批不列顛的民間志願者透過小型遊艇及漁船協助海軍從鄧寇克(Dunkirk)就近海灘營救出超過 30 萬人。儘管失去大量人命及裝備,但撤離行動仍算成功,不列顛能更好地與德國持續作戰。「鄧寇克精神」(the Dunkirk spirit)一詞亦因該次撤離行動而出現。
 
由 1940 年 6 月下旬到 1941 年 6 月德國入侵蘇聯期間,不列顛及帝國成員幾乎孤軍作戰對抗納粹德國。
 
希特拉意圖入侵不列顛,但德國在出兵前先要取得制空權,於是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英國以戰鬥機進行抵抗,最終於 1940 年夏天勝出關鍵的抗德空戰,稱之為「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皇家空軍在不列顛戰役中所使用的主力戰鬥機種為噴火式戰鬥機(the Spitfire)及颶風式戰鬥機(the Hurricane),兩款機種均由不列顛設計及生產。儘管已取得關鍵性勝利,但德國空軍在夜間仍繼續對倫敦及其它英國城市進行轟炸,稱為「閃電戰」(the Blitz)。高雲地利(Coventry)幾乎完全被摧毀,其它城市亦遭受巨大破壞,尤其是倫敦東端。即使遭受破壞,但英國的民族抗敵意識仍然非常強烈。「閃電戰精神」(the Blitz spirit)一詞至今仍被用作形容在逆境中齊心協力的英國人。
 
邱吉爾(1874 至 1965 年)
 
邱吉爾是一名政治家之子,曾是一名軍人及記者,1900 年成為保守黨國會議員;1940 年 5 月成為首相。邱吉爾堅拒向納粹低頭,在艱難時刻成為振奮不列顛民心的領袖。但於 1945 年大選落敗,及後於 1951 年東山再起,再次擔任首相。
 
邱吉爾一直擔任國會議員直到 1964 年大選之時宣布退出政壇。1965 年逝世,並為其舉行國葬(state funeral)。時至今日,邱吉爾仍然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人物,並在 2002 年被公眾票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英國人。戰爭期間,他曾發表許多著名演說,其中包括至今仍耳熟能詳的台詞:
 
「我能盡心奉獻的別無它物,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 1940 年成為首相後,邱吉爾首次下議院演說
 
「 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我們將在登陸地上戰鬥,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戰鬥,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我們將在山丘上戰鬥;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我們絕不投降」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 1940 年鄧寇克事件後的下議院演說
 
「 在人類衝突史上,從未有如此少的人,為如此多的人付出」 '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 1940 年不列顛戰役期間的下議院演說
 
在保衛不列顛的同時,英軍還在許多不同戰線上與軸心國作戰。在新加坡,日本人擊敗英國,及後佔領緬甸,對印度構成威脅。1941 年 12 月日本轟炸珍珠港海軍基地後,美國隨即參戰。
 
同年,希特拉發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入侵,進攻蘇聯。衝突非常激烈,雙方均損失慘重。德軍最後被蘇聯擊退,事實證明德軍這次遭受的錯敗是整場戰爭的轉捩點。
 
盟軍慢慢佔盡上風,在北非及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德國在蘇聯損兵折將,與此同時又要面對美國援兵,盟軍已壯大到足以反擊希特拉的西歐軍力。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登陸諾曼第(此事件經常被稱為「D-Day」)。在諾曼第海灘取得勝利後,盟軍繼續攻入法國,最終進入德國。1945 年 5 月,盟軍全面擊敗德國。
 
1945 年 8 月,美國向日本廣島及長崎兩座城市投下新研發的原子彈(atom bombs),對日戰爭亦告結束。大戰終究正式落幕。以安拿斯・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為首的科學家團隊,先後為曼徹斯特及劍橋大學工作,是首批進行「分裂原子」(split the atom)的科學家,其後有份參與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
 
亞歷大山・菲林明(1881 至 1955 年)
 
菲林明(Alexander Fleming)出生於蘇格蘭,十多歲時移居倫敦,後來獲取醫生資格。1928 年正在研究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the ful))的同時亦發現了盤尼西林(penicillin)。其後由科學家侯活・佛羅里(Howard Florey)及安斯特・澄(Ernst Chain)進一步研發為可服用藥物。直至 1940 年代,該藥物已開始大規模生產。菲林明於 1945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Nobel Prize in Medicine),盤尼西林至今仍廣泛用於治療細菌感染。
 
溫習重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發生過甚麼事
愛爾蘭的分裂及現今英國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事件
 
 
目錄
上一篇:全球列強
下一篇:1945 年後的英國
 
 

[Life in the UK] [Chinese content] 英國生活測試── 3.4 全球列強

第三章: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3.4 全球列強
 
3.4.1 君主立憲—權利議案
 
威廉及瑪麗在加冕大典上宣讀《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代表國王再不能未經議會同意下提高稅收及行使司法權。徹底改變君主與議會之間的權力平衡。1689 年的《權利議案》(the Bill of Right)確立議會的權利以及對國王的權力限制。議會掌管君主人選,聲明只有新教徒才能成為國王或女王,並且必須最少每三年選舉新一屆議會 (後來改為七年,現時為五年)。君主每年需向議會重新要求陸、海軍撥款。
 
在新體制下君主需要依靠一班能確保上、下議院均得到大多數票的顧問及大臣,令管治更具效率。議會分成兩派,即輝格黨(the Whigs)及托利黨(the Tories)。(現今的保守黨有時仍被稱為「托利黨」。)此乃政黨政治之始。
 
同時出版自由亦取得重要發展(報章及其它刊物不被政府操控),從 1695 年起,報館可以在未獲政府許可下經營。報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光榮革命後通過的法律是「君主立憲制」的開端。君主仍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但若得不到議會支持,個別政策或行動便無法再堅持。威廉三世以後,大臣的重要性逐漸大於君主,但仍與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有一段距離,有權選舉議員的人仍佔少數;只有坐擁一定資產的人才能投票,婦女甚至完全沒有投票權。部分選區被單一家族所控制,稱為「口袋選區」(pocket boroughs) ;其它選區幾乎沒有選民,稱為「腐敗選區」(rotten boroughs)。
 
3.4.2 不斷增長的人口
 
當時不少人離開不列顛及愛爾蘭前往美洲及其它地方的新殖民地定居,但同時亦有其他人移居到不列顛。自中世紀後,首批來到不列顛的猶太人於 1656 年在倫敦定居。1680 至 1720 年間,大批被稱為胡格諾派(Huguenots)的難民從法國遷來,胡格諾派是一群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的新教徒,當中不少人曾受過良好教育及技術訓練,有的是科學家,有的從事銀行業、紡織業或其它工藝。
 
3.4.3 蘇格蘭聯合法案或條約
 
威廉與瑪麗的繼承人安妮女王並無在世子女,令英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三國,與蘇格蘭之間的繼承權帶來不確定性。故此,1707 年通過《聯合法令》(Act of Union),在蘇格蘭又稱為《聯合條約》(Treaty of Union),創立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雖然蘇格蘭已非獨立國家,但仍可保留其司法及教育制度,甚至長老教會。
 
3.4.4 首相
 
當安妮女王在 1714 年駕崩後,議會選擇了日耳曼人喬治一世(George I)為下任國王,喬治為安妮最親的新教徒親屬。蘇格蘭占士黨試圖推舉占士二世之子登上王位,但迅即以失敗告終。喬治一世不能說流利英文,極需依賴各個大臣。議會中最主要的一位大臣會被稱為首相(Prime Minister)。首位獲此職銜的人是羅拔・華波爵士(Sir Robert Walpole),其在 1721 至 1742 年間出任首相。
 
3.4.5 氏族叛亂
 
1745 年,有人試圖讓史超域家族後人重返王位,以取代喬治一世之子喬治二世。占士二世之孫查理・愛德華・史超域(Charles Edward Stuart,又稱「美男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es))登陸蘇格蘭,受到來自蘇格蘭高地氏族成員支持,並且組建了一支武裝部隊。起初查理亦有取得些許勝利,但於 1746 年的卡洛登戰役(Battle of Culloden)中卻被喬治二世軍隊擊敗,最終逃回歐洲。
 
在卡洛登戰役後,氏族們失去相當多的權力及影響力。得到英格蘭國王青睞的酋長方可以成為地主,而氏族成員則變為承租人,必須為所使用的土地付費。
 
一場名為「高地清洗」(Highland Clearance)的行動開始,大批蘇格蘭地主摧毀個別小型農莊(稱為「佃地」(crofts)),以整合大片土地供大型牛、羊畜牧使用。驅逐行為在 19 世紀初變得異常普遍,不少蘇格蘭人在此時離開,前往北美洲。
 
羅拔・賓士(1759 至 1796 年)
 
羅拔・賓士(Robert Burns)是一位蘇格蘭詩人,在蘇格蘭被稱為「遊吟詩人」(the Bard)。賓士會使用蘇格蘭語、帶有蘇格蘭單詞的英文以及準標英文寫作,還通過修改或添加歌詞來改編許多傳統民謠。歌曲《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可算是賓士最著名的作品,英國及其它國家在慶祝新年(在蘇格蘭又稱為「Hogmanay」)時都會歌唱此曲。
 
3.4.6 啟蒙動運
 
與政治、哲學及科學相關的革新思維在 18 世紀得到發展,稱之為「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不少啟蒙運動的偉大思想家均是蘇格蘭人。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提出的經濟學思想至今仍被引用。大衛・曉摩(David Hume)關於人性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世哲學家。各項科學發現促成工業革命,例如占士・屈茨(James Watt)的蒸汽動力研究等。啟蒙運動最重要的一項理念是每個人均應擁有各自的政治及宗教信仰,國家不應試圖支配人民;時至今日,此仍為英國的一項重要原則。
 
3.4.7 工業革命
 
農業於 18 世紀以前是不列顛最大的就業來源;同時亦有不少家庭手工業,人們在家裡生產貨品,例如衣服、蕾絲花邊等。
 
工業革命使不列顛的工業在 18 及 19 世紀得到迅速發展,這完全有賴於機械研發及蒸汽動力的應用。不列顛是首個大規模工業化國家,農業及商品製造變得機械化,令工作更具效率,產量大增。煤炭及其它原材料為新興工廠注入動力,不少人離開農村,開始從事採礦及製造業等工作。
 
用於大規模生產鋼鐵的比薩馬轉爐煉鋼法(Bessemer process)的研發促使造船業及鐵路發展。製造業工作成為不列顛的主要就業來源。
 
理察・額禮特(Richard Arkwright,1732 至 1792 年)
 
額禮特出生於 1732 年,最初為一名理髮師,懂得染髮及編織假髮。假髮式微後,轉為從事紡織品工作。額禮特改良了既有的梳棉機(carding machine),梳棉是配製纖維用以紡成紗線及織物的過程。同時亦開發了僅使用一部馬拉(forse-driven)機器的紡織廠(spinning mill),藉此提高生產效率。其後更改以蒸汽機為機器提供動力。額禮特因其高效及高利潤工廠經營模式而廣為人知。

額禮特梳棉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於運送原材料及製成品需要更高效的交通路徑,故此英格蘭的中部及北部等新興工業地區都廣泛地開鑿運河,令工廠與城鎮及港口間得以連接。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顧員沒有得到法律保障,經常被迫在危險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同時亦存在童工問題,兒童只獲取與成年人相同甚至更惡劣的待遇。
 
工業革命亦是個海外殖民地的增長時代。海軍上校占士・曲(Captain James Cook)繪製出澳洲海岸圖,並在該地建立數個殖民地。另外,不列顛亦取得加拿大的控制權,而原先為貿易設立的東印度公司亦取得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同時亦於非洲南部開始建立殖民地。
 
不列顛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並且開始入口更多商品,例如來自北美洲及西印度群島的糖及菸草,來自印度及現時稱為印尼之地區的紡織品、茶葉及香料。海外貿易及拓居地有時亦會為不列顛帶來與其它國家間的衝突,尤其是法國,兩國在世界不少相鄰地區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擴張及貿易。
 
鍚甸・穆罕默德(Sake Dean Mahomet,1759 至 1851 年)
 
穆罕默德生於 1759 年,在印度孟加拉地區(Bengal)成長;曾於孟加拉英軍(Bengal army)服役。1782 年來到不列顛,其後移居愛爾蘭;1786 年與愛爾蘭女子珍・戴利(Jane Daly)私奔,期後於世紀更替期間返回英格蘭。1810 年在倫敦喬治街開設軒杜斯登咖啡館(Hindoostane Coffee House),是不列顛的首家咖喱屋。穆罕默德及其妻亦把一種印度式頭部按摩「阿育吠式洗頭」(shampooing)引進不列顛。
 
3.4.8 奴隸買賣
 
商業的擴張及繁榮某程度上是建基於奴隸買賣。奴隸制雖然在不列顛本土視為非法,但至 18 世紀,奴隸買賣已成為一種由不列顛及美洲殖民地支配的成熟海外產業。奴隸主要來自西非地區,被條件惡劣的英國船隻帶到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被迫從事菸草及䉀糖種植場工作。奴隸的生活及工作條件相當惡劣;不少奴隸嘗試逃走,部分會反抗主人,以示對其遭受可怕待遇的不滿。
 
然而,不列顛亦有人反對奴隸買賣。1700 年代後期,貴格會(Quakers)正式成立首個反奴隸制團體,並向議會請願要求禁止該等行為。基督教福音派議員威廉・威伯科斯(William Wilberforce)在修改法例上亦發揮其重要作用,成功聯合其他廢奴主義者(abolitionists,支持廢除奴隸制的人士)製造公眾輿論,反對奴隸買賣。在英國船隻上或從英屬港口買賣奴隸於 1807 年成為非法行為。1833 年的《解放法令》(Emancipation Act)廢除整個大英帝國(the British Empire)內的奴隸制。皇家海軍攔截來自其它國家的奴隸船,釋放奴隸並處罰奴隸販子。1833 年後,改為僱用 200 萬印度及中國工人替代獲釋奴隸為加勒比海地區的蔗糖種植場、南非的礦場、東非的鐵路及肯雅的軍隊工作。
 
3.4.9 美國獨立戰爭
 
直至 1760 年代,北美洲上已有大量的英屬殖民地。該等殖民地非常富庶,並很大程度上掌控其自身事務。不少殖民者家庭當初是為了宗教自由而來到北美洲。他們曾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自由思想深感興趣。英國政府意圖向殖民地徵收稅項,被殖民者視為對自由的侵犯,並表示在英國國會裡「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國會試圖透過廢除部分稅收妥協,可是英國政府與殖民地關係惡化持續,殖民者與英軍之間的戰事最終爆發。13 個美洲殖民地於 1776 年宣布獨立,並聲明人民有權建立自己的政府。殖民者最終戰勝英軍,不列顛亦於 1783 年承認各殖民地獨立。
 
3.4.10 與法戰爭
 
不列顛與法國在 18 世紀期間進行過多場戰爭。法國於 1789 年爆發大革命,法國新政府隨即與不列顛宣戰,後繼的法皇拿破崙亦延續有關戰事。不列顛海軍力抗法國及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 年於特拉法加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取得勝利。奶路臣海軍上將(Admiral Nelson)於特拉法加擔任不列顛艦隊的指揮,並於戰事中陣亡;位於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上建有奶路臣之柱(Nelson's Column)作為對他的紀念;其船艦勝利號(HMS Victory)現時在樸茨茅夫(Portsmouth)供公眾參觀。不列顛陸軍亦曾與法國對峙;1815 年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於窩打老戰役(Battle of Waterloo,或譯滑鐵盧戰役)中大敗拿破崙皇帝,法國戰爭亦隨即告終;威靈頓被譽為「鐵公爵」(Iron Duke),其後曾出任首相。
 
特拉法加戰役(1805 年 10 月 21 日)是一場海軍會戰,由英國皇家海軍對戰法國海軍與西班牙海軍聯合艦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3.4.11 聯合旗
 
雖然愛爾蘭自亨利八世以後便與英格蘭及威爾斯共主,但其時仍是一個獨立國家。1801 年愛爾蘭根據《1800 聯合法案》與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統一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一面新國旗,亦即聯合旗(Union Flag)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結合的新象徵,該旗幟有時會被稱為「米字旗」(Union Jack)。旗幟柔合了代表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十字圖案,至今仍為英國的官方國旗。
 
聯合旗由三個十字圖案組成:
紅色正十字白色底,代表英格蘭主保聖人的聖喬治十字(Cross of St George)
白色斜十字藍色底,代表蘇格蘭主保聖人的聖安得烈十字(Cross of St Andrew)
紅色斜十字白色底,代表愛爾蘭主保聖人的聖博德十字(Cross of St George)
 
聯合旗亦稱為「米字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英格蘭的聖喬治十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蘇格蘭的聖安得烈十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愛爾蘭的聖博德十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英國聯合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個組成國的十字結合成聯合旗。
 
另外威爾斯還有一面自己的官方旗幟,上面繪有一條威爾斯之龍(Welsh Dragon)。威爾斯之龍並未在聯合旗上出現,原因是 1606 年第一面合併自蘇格蘭及英格蘭旗幟的聯合旗問世時,威爾斯親王國已與英格蘭合一。
 
3.4.12 維多利亞時代
 
18 歲的維多利亞女王於 1837 年登基為英國女王,在位至 1901 年,達 64 年之久。撰文之時(2013 年),其為不列顛在位最長君主,在位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the Victorian Age),正值不列顛國力及海外影響力掘起之時。至於英國國內,中產階級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在部分改革者的牽領下,貧窮人口的生活條件亦得到改善。
 
3.4.13 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時代期間,大英帝國版圖擴張到整個印度、澳洲,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區域,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人口估計超過 4 億。
 
大批人被鼓勵離開英國到海外定居。1853 年至 1913 年間,多達 1300 萬英國公民離開了這個國家。同時,人們繼續從世界各地來到不列顛;例如 1870 年至 1914 年間,約有 12 萬名俄羅斯人及波蘭猶太人為逃避迫害來到不列顛。不少人定居於倫敦東端(East End),以及曼徹斯特(Manchester)及列斯(Leeds)。同時,包括印度及非洲等的帝國人口亦來到不列顛生活、工作及升學。
 
3.4.14 貿易與工業
 
不列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龐大的貿易之國。政府開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減免入口貨物的部分稅項;1846 年廢除防止廉價穀物入口的《穀物法》(Corn Laws)便是一例。有關改革令原材料能以更廉宜的價格入口,有助於英國的工業發展。
 
另一方面,工廠的工作環境逐步好轉。1847 年法律限制女工及童工的每天工作時數到 10 小時,同時亦開始為工人建造更優質的住屋。
 
交通網絡亦有改善,貨物及人口可以更容易在國內流動。就在維多利亞登基前夕,喬治及羅拔・史提芬臣(George and Robert Stephenson)父子開創了鐵路機車的先河,鐵路在維多利亞時代進行大規模擴建,甚至整個帝國都正在修築鐵路。同時,各個不同領域亦取得大躍進,例如伊森伯・京登・般奈(Isambard Kingdom Brunel)等工程師所興建的橋樑。
 
伊森伯・京登・般奈(1806 至 1859 年)
 
般奈來自英格蘭樸茨茅夫,是一名建築隧道、橋樑、鐵路線及船舶的工程師。大西部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由其負責興建,為不列顛建造的首條主要鐵路,從倫敦的帕丁頓車站(Paddington station)一直延伸到英格蘭西南部、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及威爾斯。不少由般奈所建的橋樑至今仍在使用中。
 
奇利夫頓吊橋(The Clifton suspension Bridge),由伊森伯・京登・般奈所設計,橫跨雅芳峽谷(Avon Gorge)(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英國的工業在 19 世紀引領世界,英國所生產的鐵、煤及棉布達到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英國亦成為金融服務中心,包括保險及銀行業。1851 年萬國工業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海德公園(Hyde Park)的水晶宮(Crystal Palace,一座以鋼鐵及玻璃建成的巨大建築物)開幕,展品範圍從大型機器到手工製品都有。世界各國亦展示各自的商品,但大多數物品都由不列顛製造。
 
3.4.15 克里米亞戰爭
 
1853 至 1856 年間,不列顛聯同土耳其及法國於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中對戰俄國,是首場被傳媒以新聞實況及圖片形式廣泛報導的戰爭。當時情況極其惡劣,大量士兵於醫院感染疾病致死,而非於戰事中陣亡。維多利亞女王於該戰爭中頒發維多利亞十字勳章(Victoria Cross medal),讚揚士兵們的英勇表現。
 
佛羅倫絲・南丁格爾(1820 至 1910 年)
 
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生於意大利,父母均是英格蘭人。31 歲時在德國接受護士訓練。1854 年前往土耳其,為軍醫院工作,照顧於克里米亞戰爭中作戰的士兵。她及其護士同袍合力改善醫院環境,有效降低死亡率。其後在 1860 年於倫敦聖多馬醫院(St Thomas' Hospital)內創立南丁格爾訓練學校(Nightingale Training School)。該校為首間同類型學校,至今仍在運作,並仿效許多與佛羅倫絲使用過的相同處理方法。南丁格爾常被譽為現代護理學的創始人。
 
3.4.16 十九世紀的愛爾蘭
 
愛爾蘭的情況並不如英國其它地方般好。三分二人口仍然依靠務農為生,並且只有非常細小的土地。不少人以馬鈴薯作為主要日常飲食。本世紀中葉,馬鈴薯失收,愛爾蘭隨即遭遇飢荒。約 100 萬人死於疾病及飢餓;另有 150 萬人離開愛爾蘭,部分移民到美國,部分則來到英格蘭。直至 1861 年利物浦、倫敦、曼徹斯特及格拉斯哥等城市已有大量愛爾蘭人口居住。
 
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在 19 世紀發展蓬勃;部分人,例如芬尼亞黨人(Fenians)贊成完全獨立;另一部分,例如查理・史超域・帕裊(Charles Stuart Parnell)則主張「地方自治」(Home Rule),把愛爾蘭保留在英國內,但要另設自己的議會。
 
3.4.17 投票權
 
隨著中產階層於富裕工業城鎮中的影響力漸升,他們便開始要求更多政治權利。《1832 年改革法令》(The Reform Act of 1832)大大增加擁有投票權的人數,並廢除從前的「口袋選區」及「腐敗選區」(見第四章),並給予城鎮更多議席。政治權力徹底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但投票仍舊根據財產擁有權而定,亦即是工人階級依然無票可投。
 
於是一場極力爭取工人階級及無產人士投票權的運動開始,被稱為「憲章派」(Chartists)的運動參與者向議會提交請願書。最初並未成功,但在 1867 年又出現了另一套《改革法令》,開設都市議席,並降低從前投票所需持有的財產數量。然而,大多數男性仍未獲得投票權,女性更完全不能投票。
 
政治人物意識到,選民人數增加,意味著需要說服更多人投票給自己,方能保證入選議會。政黨開始設立各種組織以接觸普羅選民。普選(universal suffrage,每個成年人,不論男女,都有權投票)最終於下世紀實現。
 
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19 世紀的不列顛女性所享有的權利較男性為少。1870 年以前,女性於婚後,其收入、資產及金錢便自動歸到丈夫名下。1870 及 1882 年的議會法令給予妻子保存其個人收入及財產的權利。在 19 世紀末及 20 世紀初,婦女爭取更大權利(特別是投票權)的行動日漸增多;又組織婦女選舉權運動,被稱為「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
 
艾密蓮・彭赫斯(1858 至 1928 年)
 
艾密蓮・彭赫斯(Emmeline Pankhurst)1858 年生於曼徹斯特,於 1889 年成立婦女選舉權聯盟(Women's Franchise League),爭取已婚婦女的地方選舉投票權;1903 年協助成立婦女社會及政治聯會(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WSPU),是首個成員會被稱為「婦女參政論者」的團體。該團體透過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等抗議活動爭取女性投票權,包括把自己鎖於欄杆、打破窗戶及縱火。有部分婦女,包括艾密蓮亦曾進行絕食行動。30 歲以上女性於 1918 年獲得投票權及議會參選權,某程度上是為了表彰婦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艾密蓮於 1928 年逝世,就在不久前,年滿 21 歲的女性獲得投票權,與男性看齊。
 
3.4.18 帝國的未來
 
儘管大英帝國直至 1920 年代仍持續擴張,但到了 19 世紀後期已開始有人討論其未來動向。擴張支持者相信不列顛可透過加強帝國商貿而取得利益;其他人則認為帝國已過度擴張,帝國內部不同地區均頻生衝突,例如印度西北邊境及非洲南部,非常浪費國家資源。然而,英國主流民意均認為帝國在世界上擔當正向力量。
 
發生於 1899 至 1902 年間的波耳戰爭(the Boer War)令關於帝國未來的討論越催迫切。英國人在南非與來自荷蘭稱為波耳人的殖民者開戰。波耳人作戰非常凶悍,戰事持續超過 3 年,大批人陣亡,但更多的是病死。部分公眾同情波耳人,開始質疑帝國存在的必要性。帝國內部各地隨著發展,慢慢從不列顛手上得到更大的自由及自治權。最終,到了 20 世紀下半葉,隨著各國取得獨立,當中絕大部分能由帝國有序過渡至英聯邦(Commonwealth)。
 
路德亞德・澀凌(1858 至 1928 年)
 
路德亞德・澀凌(Rudyard Kipling)1865 年生於印度,其後曾在印度、英國及美國生活;於印、英兩國均有書及詩集著作。其詩詞及小說均表顯出大英帝國是一股正向力量。澀凌曾於 1907 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著作包括《原來如此故事集》(Just So Stories)及《魔幻森林》(The Jungle Book),至今仍然廣受歡迎。澀凌的詩作《若》(If)經常被選為英國最受歡迎的詩詞之一,開首幾句如下:
 
「若在眾人失去理智歸咎於你時,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你依然能鎮定自若;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若所有人都猜忌懷疑你時, If you can trust yourself when all men doubt you,
你仍能堅信自己,並體諒而寬恕他人; But make allowance for their doubting too;
若你能夠耐心等待,不急不躁, If you can wait and not be tired by waiting,
或,為人所騙時,不去欺騙別人, Or, being lied about, don't deal in lies,
或,被人憎恨時,不去憎恨別人, Or, being hated, don't give way to hating,
不要刻意表現,不賣弄學識」 And yet 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
(《若》路德亞德・澀凌) (If, Rudyard Kipling)
 
溫習重點
 
議會與君主之間權力平衡的變化
蘇格蘭何時及為何要加入英格蘭及威爾斯成為大不列顛
由查理王子領導的蘇格蘭叛亂原因
啟蒙運動
工業革命及工業發展的重要性
奴隸買賣及其廢除時間
大英帝國的成長
此一時期的民主是如何發展的
 
 
目錄
上一篇:都鐸與史超域王朝
下一篇:二十世紀
 
 

[Japan tour 2025] Mishima Grand Shrine – say goodbye to Izu

中文版請按此   Date: 7th January 2025 (Tuesday)     After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