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
|
3.2 中世紀 |
|
3.2.1 內外戰爭 |
|
由諾曼第人征服後至約 1485 年間的一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Middle Ages 或 medieval
period),那是一個戰爭不斷的時代。 |
|
英格蘭王為爭奪威爾斯、蘇格蘭及愛爾蘭土地而與當地貴族爭戰。最終英格蘭人成功統治威爾斯;1284
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頒布《廬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把威爾斯併入英格蘭王室;並建造康維(Conwy)、加拿分(Caernarvon)在內的巨大城堡以示王權威儀。直到
15 世紀中葉,最後一次威爾斯叛亂被鎮壓,並正式引入英格蘭律法及英文。 |
|
|
|
面對著蘇格蘭,英格蘭王的勝利機率明顯較低。1314 年在羅伯特・布魯士(Robert the
Bruce)帶領下,蘇格蘭人在班諾本戰役(Battle of Bannockburn)中成功擊潰英格蘭,蘇格蘭並未受英格蘭人所征服。 |
|
愛爾蘭於中世紀初期是一個獨立國家。英格蘭人曾派兵支援愛爾蘭王,是其首次踏足愛爾蘭,但過後英格蘭人並未撤離,而是留下建立聚居地(settlement)。英格蘭人於 1200 年或以前已統治愛爾蘭內被稱為「帕萊」(the Pale)的地區,亦即都柏林一帶的範圍。愛爾蘭其它部分的主要領主亦陸續歸順英格蘭王。 |
|
中世紀期間,英格蘭王也曾多次對外征戰。為數不少的騎士(knight)參與十字軍東征(Crusades),與歐洲基督徒同樣為爭奪聖地(the Holy
Land)而戰。英格蘭王還與法國進行了一場漫長戰爭,被稱為「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儘管實際上持續了 116
年)。百年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莫過於 1415 年的愛靜閣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國王亨利五世擊敗了人數上遠遠超過英格蘭軍的法國,但英格蘭人還是於 1450 年代撤離法國。 |
|
3.2.2 黑死病 |
|
諾曼第人實行土地擁有權制度,亦即「封建制度」(feudalism),用以換取戰事上的支援;國王將土地分封予領主,而地主則需要派遣一定人數加入軍隊。當時只有少部分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農奴(serf)仍佔大多數。 |
|
農奴必須終身侍奉領主,以回報領主容許他們在其一少部分土地耕作糧食。蘇格蘭南部亦有實行同類制度,不過在蘇格蘭北部及愛爾蘭,土地是由「氏族」(clans,或望族(prominent family))所擁有。 |
|
1348 年,一種相信是演變自鼠疫(plague)的疾病傳入不列顛,稱為「黑死病」(Black
Dead)。黑死病導至英格蘭三份一人口死亡,蘇格蘭、威爾斯比例亦相約,成為有史以對不列顛最大打擊的災難之一。黑死病過後,人口銳減導致穀物需求減少;同時勞動力短缺,使得農民開始要求提高待遇。一些新社會階層漸漸湧現,譬如大面積土地的擁有者(後來稱為「鄉紳」(gentry)),以及離鄉遷移到城鎮的人口。城鎮的財富增長亦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層(middle class)。 |
|
愛爾蘭方面,黑死病導致「帕萊」大量人口死亡;受英格蘭人控制的區域亦一度縮小。 |
|
3.2.3 司法及政治轉變 |
|
議會在中世紀開始向著現今體制發展,其起源可追溯到以前的國王顧問會議(king's council of
advisers),成員包括重要貴族及教會領袖。 |
|
原先國王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力,直至 1215 年約翰國王(King John)在貴族脇迫下對多項訴求達成協議,最終簽訂一份權利憲章,稱為《大憲章》(Magna
Carta)。《大憲章》奠定了國王亦需守法的觀念,並保障貴族階層的權利,限制國王徵稅、以及立法或修法的權力。國王未來亦需讓貴族參與決策。 |
|
英格蘭國王在需要咨詢貴族時,便會召開議會,尤其是國王需要動用經費的時候。議會的參與人數逐漸增多,並且設立了兩個獨立機構,即「議院」(Houses)。貴族階層、地主、主教出任上議院(House
of Lords);通常是小地主的騎士、城鎮中的富裕人士經選舉可出任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但能參與下議院議員選舉的人口仍屬少數。 |
|
蘇格蘭也有發展相類似的議會,其設有三個稱為「階級會議」(Estates)的議院:領主、平民、神職人員。 |
|
中世紀亦是司法制度發展的時期,開始確立法官獨立於政府的原則。英格蘭方面,法官援引先例(precedence,即以往的判決)及傳統發展出「普通法」(common
law)。蘇格蘭方面,司法制度的發展略有不同,法律需要「編纂」(be codified,即成文寫下)而成。 |
|
3.2.4 身分區別 |
|
中世紀正值國族文化及國民身分形成。諾曼第人征服後,國王及其貴族所說的是諾曼第法語,而農民則繼續使用盎格魯—撒克遜語。該兩種語言慢慢地融合為一種英格蘭語言(English
language)。現代英文的部分字詞是來自諾曼第法語,例如「park」、「beauty」;其他如「apple」、「cow」、「summer」則是來自盎格魯—撒克遜語。現代英文中,經常有些意義相近的字詞,一個來自法語,一個來自盎格魯—撒克遜語,「demand」(法語)和「ask」(盎格魯—撒克遜語)便是一例。英格蘭的官方文件在不遲於
1400 年已使用英文書寫;英文亦已成為王室宮廷及議會的首選語言。 |
|
謝菲・楚薩(Geof frey
Chaucer)於 1400 前數年已使用英文創作一套詩詞;講述一群到坎特伯雷(Canterbury)朝聖的人,在途中互相訴說故事;詩句描述了該批遊人及其訴說的部分故事內容;詩集名為《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威廉・格斯頓(William Caxton,英格蘭首位使用印刷機印書的人)首批印刷的書籍之一。 |
|
蘇格蘭方面,大多數人仍然說蓋爾語(Gaelic),與此同時亦形成了蘇格蘭語言(Scots
language)。部分詩人開始使用蘇格蘭語言寫作,其中一位就是約翰・巴伯(John
Barbour),代表作有講述班諾本戰役的《布魯士》(The Bruce)。 |
|
 |
溫莎堡 |
|
|
不列顛的建築物類型亦於中世紀發生變化。不列顛及愛爾蘭不同地方均有建設城堡,部分原因是為了防衛用途;現今大部分已成廢墟,只有部分仍在使用中,例如溫莎、愛丁堡。同一時間亦有興建大教堂,例如林肯座堂,當中大部分仍用作敬拜活動。不少大教堂的窗戶上畫有玻璃彩繪
(stained glass),描繪《聖經》及基督聖徒的相關故事;約克寺(York
Minster)的玻璃窗是最著名例子。 |
|
|
|
此段時期內,英格蘭是至為重要的貿易國家。英格蘭羊毛成為一種非常主要的出口商品。人們從國外來到英格蘭行商及工作,部分擁有特殊技能,例如來自法國的織布工,來自德國的工程師,來自意大利的玻璃生產者,以及來自荷蘭的運河建設者。 |
|
3.2.5 玫瑰戰爭 |
|
一場有關英格蘭王位爭奪的內戰於 1455 年爆發。兩個氏族的擁護者相互鬥爭,分別是蘭卡士打家族(House of
Lancaster)以及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這場戰爭被稱為「玫塊戰爭」(The Wars of
Roses),名字起源於蘭卡士打的紅玫瑰家紋,以及約克的白玫塊家紋。戰爭隨著 1485 年波士華平原之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而結束,約克王朝的國王理察三世陣亡,而蘭卡士打派系領袖亨利・都鐸(Henry
Tudor)成為國王亨利七世。其後亨利迎娶理察王的姪女──約克的伊利沙伯(Elizabeth of York),得以結合兩個家族。亨利成為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的首位國王。都鐸王朝的紋章是一朵紅玫瑰包裹一朵白玫瑰,象徵著約克與蘭卡士打兩大家族的結合。 |
|
 |
都鐸王朝紋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一朵紅玫瑰包裹白玫瑰 |
|
|
溫習重點 |
|
中世紀爆發的戰爭 |
議會如何開始形成 |
土地擁有權的運作方式 |
黑死病的影響 |
英格蘭語言及文化的發展 |
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建立 |
|
|
|
|
目錄 |
上一篇:早期的不列顛 |
下一篇:都鐸與史超域王朝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