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
|
3.5
二十世紀 |
|
3.5.1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20
世紀初期對不列顛來說是個美好時代。國家擁有遼闊的帝國版圖,被受讚譽的海軍,茁壯成長中的工業,以及強盛的政治體制;以現今標準來看,完全稱得上是「超級大國」。同一時期亦是社會進步的時代;對失業人士的財務支援,長者養老金及免費學校膳食等,僅僅只是云云措施中較為重要的少部分。多項改善職場安全的法例獲通過,收緊城市規劃準則以防止貧民窟進一步出現,為離婚或分居後的母親及其子女提供更好的支援。地方管治變得更為民主,並且首次推行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s)受薪制,更容易地吸引更多人參與公務(public life)。 |
|
可惜隨著數個歐洲國家之間爆發戰爭,這個美好與進步的時代亦很快破滅。1914 年 6 月 28
日奧地利的法蘭茲・費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引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至 1918
年)的一連串事件。雖然暗殺事件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但實際上仍有其它因素存在──例如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意識日益增長,軍國主義抬頭,帝國主義,整個歐洲勢力分裂為兩大陣形等等,均為戰爭埋下伏線。 |
|
整個衝突以歐洲為中心,但戰事覆蓋全球各地多個國家。不列顛屬於協約國(Allied Powers)一員
,其它盟友(僅一部分)包括法國、俄國、日本、比利時、塞爾維亞,其後希臘、意大利、羅馬尼亞及美國亦加入。整個大英帝國均被捲入衝突中──例如過百萬印度人代表不列顛於不同國家戰鬥,當中約有
4 萬人陣亡;來自西印度群島(West
Indies)、非洲、澳洲、紐西蘭及加拿大的壯士與不列顛並肩作戰。與協約國對戰的另一方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主要成員包括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其後還有保加利亞。過百萬人於戰事中陣亡或受傷,當中英國人傷亡超過 200 萬。英國於
1916 年 7 月在進攻索姆河(Somme)的一場戰役中,單計首日已造成 6 萬名英國人傷亡。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 1918 年 11 月 11 日 11 時正式結束,英國及其盟友取得最後勝利。 |
|
3.5.2 愛爾蘭分裂 |
|
英國政府於 1913
年向愛爾蘭提出「地方自治」方案。在該方案下,愛爾蘭擁有自治權,並設有其自己的議會,但仍為英國的一部分。地方自治議案(Home Rule
Bill)正式提交國會,但遭到愛爾蘭北部的新教徒反對,並威脅會以武力抵抗地方自治。 |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暫時擱置所有關於更改愛爾蘭狀況的討論。然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已感到不耐煩,並於 1916
年在都柏林發動反英起義(亦即「復活節起義」(Easter
Raising)),最後起義領袖依軍法被處決;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對抗英軍及愛爾蘭地方警察的游激戰(guerrilla war)。1921
年簽署和平協定(Peace Treaty),正式確認愛爾蘭會於 1922
年一分為二。北方以新教徒為主的六個郡以「北愛爾蘭」名義保留在英國。愛爾蘭的其餘部分成為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擁有其自己的政府,並於 1949 年變為共和國。 |
|
愛爾蘭兩地均有人反對南北分裂,依然渴望愛爾蘭成為完整的獨立國家。多年的分歧導致北愛爾蘭及其它地方均有出現恐怖活動。有關該次愛爾蘭完全獨立派與英國表忠派的衝突經常被稱為「北愛問題」(the
Troubles)。 |
|
3.5.3 兩戰之間 |
|
1920 年代,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條件變好。大批城鎮正在改善公共房屋及增建住屋。但好景不常,1929 年全球陷入「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英國亦面對大規模失業問題。1930
年代的蕭條對英國不同領域影響不一,造船等傳統重工業受到沉重打擊,但汽車、航空等新興產業卻得到發展。隨著物價普遍下跌,在職人士的財力更為充裕;1930
至 1939 年間,汽車擁有量增長達一倍,從 100 萬增至 200
萬;另外,還有大量新房屋興建中。兩戰之間亦是文化綻放的時代,格拉咸・格連(Graham Greene)及伊富連・窩(Evelyn
Waugh)等作家的表現突出;經濟學家約翰・美拿・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亦發表了極具影響力的經濟學新理論。英國廣播公司(BBC)於 1922 年開始廣播,並於 1936 年開始全球首個常規電視服務。 |
|
3.5.4 第二次世界大戰 |
|
1933 年德國的阿道夫・希特拉(Adolf
Hitler)上台。希特拉認為協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予德國的條款並不公平,並想為德國人征佔更多土地。他著手為條約重新談判,建立武裝,並在鄰國測試德國的軍事實力。儘管英國政府曾試圖避免另一場戰爭出現,可是當希特拉在
1939 年入侵波蘭時,不列顛及法國均為阻止其侵略行為而宣戰。 |
|
大戰最初在軸心國(Axis
power,法西斯德國及意大利,以及大日本帝國)與同盟國(Allies)間進行。同盟國陣形的主要成員有英國、法國、波蘭、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 |
|
奧地利被佔領,捷克斯洛代克(Czechoslovakia)被入侵,希特拉在成功侵略波蘭後繼而控制比利時及荷蘭。其後德軍於 1940
年擊敗盟軍攻入法國。正值國難當頭的時刻,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擔任首相並成為英國的戰事領袖。 |
|
隨著法國淪陷,英國決定進行一次大型海軍行動,自法國撤走英籍及法籍士兵。大批不列顛的民間志願者透過小型遊艇及漁船協助海軍從鄧寇克(Dunkirk)就近海灘營救出超過
30 萬人。儘管失去大量人命及裝備,但撤離行動仍算成功,不列顛能更好地與德國持續作戰。「鄧寇克精神」(the Dunkirk spirit)一詞亦因該次撤離行動而出現。 |
|
由 1940 年 6 月下旬到 1941 年 6 月德國入侵蘇聯期間,不列顛及帝國成員幾乎孤軍作戰對抗納粹德國。 |
|
希特拉意圖入侵不列顛,但德國在出兵前先要取得制空權,於是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英國以戰鬥機進行抵抗,最終於 1940
年夏天勝出關鍵的抗德空戰,稱之為「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皇家空軍在不列顛戰役中所使用的主力戰鬥機種為噴火式戰鬥機(the Spitfire)及颶風式戰鬥機(the
Hurricane),兩款機種均由不列顛設計及生產。儘管已取得關鍵性勝利,但德國空軍在夜間仍繼續對倫敦及其它英國城市進行轟炸,稱為「閃電戰」(the
Blitz)。高雲地利(Coventry)幾乎完全被摧毀,其它城市亦遭受巨大破壞,尤其是倫敦東端。即使遭受破壞,但英國的民族抗敵意識仍然非常強烈。「閃電戰精神」(the
Blitz spirit)一詞至今仍被用作形容在逆境中齊心協力的英國人。 |
|
邱吉爾(1874 至 1965 年) |
|
邱吉爾是一名政治家之子,曾是一名軍人及記者,1900 年成為保守黨國會議員;1940 年 5
月成為首相。邱吉爾堅拒向納粹低頭,在艱難時刻成為振奮不列顛民心的領袖。但於 1945 年大選落敗,及後於 1951 年東山再起,再次擔任首相。 |
|
邱吉爾一直擔任國會議員直到 1964 年大選之時宣布退出政壇。1965 年逝世,並為其舉行國葬(state
funeral)。時至今日,邱吉爾仍然是一位備受尊敬的人物,並在 2002
年被公眾票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英國人。戰爭期間,他曾發表許多著名演說,其中包括至今仍耳熟能詳的台詞: |
|
「我能盡心奉獻的別無它物,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
|
── 1940 年成為首相後,邱吉爾首次下議院演說 |
|
「
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 |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
我們將在登陸地上戰鬥, |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
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戰鬥, |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
我們將在山丘上戰鬥; |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
我們絕不投降」 |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
|
── 1940 年鄧寇克事件後的下議院演說 |
|
「
在人類衝突史上,從未有如此少的人,為如此多的人付出」 |
'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
|
── 1940 年不列顛戰役期間的下議院演說 |
|
|
|
在保衛不列顛的同時,英軍還在許多不同戰線上與軸心國作戰。在新加坡,日本人擊敗英國,及後佔領緬甸,對印度構成威脅。1941 年 12
月日本轟炸珍珠港海軍基地後,美國隨即參戰。 |
|
同年,希特拉發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入侵,進攻蘇聯。衝突非常激烈,雙方均損失慘重。德軍最後被蘇聯擊退,事實證明德軍這次遭受的錯敗是整場戰爭的轉捩點。 |
|
盟軍慢慢佔盡上風,在北非及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德國在蘇聯損兵折將,與此同時又要面對美國援兵,盟軍已壯大到足以反擊希特拉的西歐軍力。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登陸諾曼第(此事件經常被稱為「D-Day」)。在諾曼第海灘取得勝利後,盟軍繼續攻入法國,最終進入德國。1945 年 5
月,盟軍全面擊敗德國。 |
|
1945 年 8 月,美國向日本廣島及長崎兩座城市投下新研發的原子彈(atom
bombs),對日戰爭亦告結束。大戰終究正式落幕。以安拿斯・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為首的科學家團隊,先後為曼徹斯特及劍橋大學工作,是首批進行「分裂原子」(split the
atom)的科學家,其後有份參與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 |
|
亞歷大山・菲林明(1881 至 1955 年) |
|
菲林明(Alexander
Fleming)出生於蘇格蘭,十多歲時移居倫敦,後來獲取醫生資格。1928
年正在研究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the ful))的同時亦發現了盤尼西林(penicillin)。其後由科學家侯活・佛羅里(Howard
Florey)及安斯特・澄(Ernst Chain)進一步研發為可服用藥物。直至 1940
年代,該藥物已開始大規模生產。菲林明於 1945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Nobel Prize in
Medicine),盤尼西林至今仍廣泛用於治療細菌感染。 |
|
|
|
溫習重點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發生過甚麼事 |
愛爾蘭的分裂及現今英國的建立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事件 |
|
|
|
|
目錄 |
上一篇:全球列強 |
下一篇:1945 年後的英國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