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
|
3.1 早期的不列顛 |
|
最早生活於不列顛的人是石器時代的採獵者(hunter-gatherer)。在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不列顛與大陸之間有陸橋相連接。
人類跟隨所狩獵的羊及馬群不停往來兩地之間。約於 1 萬年前,不列顛才被海峽(The Channel)永久分隔,與大陸分離。 |
|
首批墾耕者(farmer)約於六千年前來到不列顛,該批首來墾耕者的祖先相信來自東南歐。這些人在陸地上建造房屋、墳墓及遺跡(monument)。巨石陣(Stonehenge)
就是其中一座遺跡,至今仍然屹立於英格蘭渭州郡(Wiltshire)上;據估計,巨石陣乃當時的季節祭典場所。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現存的石器時代遺址,包括蘇格蘭北海岸奧克尼群島(Orkney)上的斯卡拉布雷
(Skara Brae);它是北歐現存最完整的史前村落,有助考古學家更深入了解石器時代末期人類的生活方式。 |
|
 |
巨石陣 |
|
|
約於四千年前,人們學會了製造青銅器;這段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人們居住於圓屋(roundhouse)中,並把先人埋葬於稱為「圓堆墳」(round
barrow)的墓穴內。青銅時代的人類可說是一群有造詣的金屬工匠,他們用青銅及黃金製作不少精緻物品,包括工具、飾物及武器。隨著人們學會用鐵鑄造武器及工具,歷史便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人們依然以圓屋為居所,並且開始聚居,又建造了稱為「丘堡」(hill
fort)的防禦工事。英格蘭多實郡(Dorest)的美登城堡(Maiden
Castle)便是現今仍可親眼目睹,並讓人印象深刻的丘堡。該段時期大部分人皆為農夫、工匠或戰士;他們所說的語言屬於塞爾特(Celtic)語系分支。在鐵器時代,歐洲各地均使用類似的語言;至今,威爾斯、蘇格蘭及愛爾蘭的部分地區仍使用相關語言。鐵器時代的人已具有成熟的文化及經濟,鑄造了不列顛的第一批硬幣,當中部分刻有鐵器時代的君王名字;標誌著不列顛歷史的開端。 |
|
3.1.1 羅馬人 |
|
公元前 55 年,儒略凱撒(Julous Caesar,即「凱撤大帝」)
率領羅馬人(Romans)侵略不列顛,最終失敗而回。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裡,不列顛與羅馬帝國維持著分治狀態。克勞狄大帝(Emperor Claudius)在公元
43 年率領羅馬大軍再次入侵。這次雖仍有部分不列顛部落負隅頑抗,但羅馬人最後依然成功佔領了幾乎整個不列顛。位處現今英格蘭東部的愛西尼部落(Iceni),其女王布狄卡(Boudicca)便是其中一位與羅馬人對抗的部落領袖
;至今她仍受世人銘記,倫敦國會大樓附近的西敏橋(Westminster Bridge)上便設置一座她的雕像。 |
|
羅馬人從未征服過現時的蘇格蘭區域,哈德良大帝(Emperor Hadrian)在英格蘭北部修築一座城牆以分隔皮克特人(Picts,蘇格蘭人的先祖),城牆上建有多座堡壘。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部分結構至今依然存在,包括豪斯戴德
(Housesteads)及溫多蘭達(Vindolanda)兩座堡壘;它是散步人士的熱門勝地,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 |
|
|
|
羅馬人佔據不列顛約 400 年,並修築道路、公共設施,創立法律框架,引進新的動植物物種。大約於公元第 3 及 4
世紀,不列顛開始出現首個基督教社區。 |
|
3.1.2 盎格魯—撒克遜人 |
|
為了保衛羅馬帝國的其它領土,羅馬大軍於公元 410
年撤離不列顛,從始一去不返。不列顛又再次被來自北歐的部落入侵,分別有朱特人(Jutes)、盎格魯人(Angles)和撒克遜人(Saxons);其所說的語言是現代英文的根源。反侵略的戰事又再爆發,可是在公元
600 年左右,不列顛上出現了多個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王國,這些王國主要位於現時的英格蘭。其中一位國王的墓地位處現時沙福郡(Suffolk)的薩頓胡莊園(Sutton Hoo)。
連同國王下葬的還有寶藏、盔甲(armour)等陪葬品,以一艘船作棺,埋於黃土之下。蘇格蘭以及不列顛西部,即現時威爾斯的大部分地區仍不受盎格魯—撒克遜人所統治。 |
|
 |
在薩頓胡莊園發現的盎格魯—薩克遜頭盔,現展於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盎格魯—撒克遜人初到不列顛時並不信奉基督教,但期間正值傳教士來到不列顛宣揚基督信仰。來自愛爾蘭的一眾傳教士在北部宣教,當中以聖博德(St
Patrick,天主教譯為「聖巴德利爵」)及聖高隆(St Columba,天主教譯為「聖哥倫巴」)最為聞名;聖博德後來成為了愛爾蘭的主保聖人;
聖高隆則在愛奧那島(Island of Iona,現今蘇格蘭海岸附近)設立了一座修道院。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天主教譯為「聖奧斯定」)率領來自羅馬的傳教士在南方宣揚基督信仰,後來更成為了首任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
|
3.1.3 維京人 |
|
來自丹麥、挪威的維京人(Vikings)於公元 789
年首次踏足不列顛,並狩略沿海城鎮,擄走大批貨物及奴隸。及後維京人開始在英格蘭及蘇格蘭東面居住,並建立起自己的社區。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各王國在阿弗烈大王(King
Alfred the Great)帶領下團結擊敗維京人。不少維京入侵者留居於不列顛,尤其以英格蘭東面及北面為數最多,被稱為「丹麥區」(Danelaw),該等地區有不少地名是來自維京語,例如:格林斯比(Grimsby)、斯肯索普(Scunthorpe)。維京定居者與當地社區漸漸同化,部分後來皈依基督信仰。 |
|
一眾盎格魯—撒克遜國王持續統治著現今的英格蘭地區,除了一小段時間出現過丹麥人國王,當中首位是克努特(Cnut,又稱為「Canute」)。 |
|
在北方,由於維京人的侵略威脅,促使人們團結到一位共主──國王肯尼斯・麥卡賓(Kenneth MacAlpin)麾下。「蘇格蘭」一詞開始用來稱呼該國。 |
|
3.1.4 諾曼第人征服 |
|
1066 年,諾曼第公爵(Duke of Normandy,現在的法國北部)威廉發動侵略,在希斯汀戰役(Battle of
Hastings)中擊敗英格蘭的撒克遜王哈洛德(Harold)。哈洛德最終於戰事中陣亡,威廉成為英格蘭王,被稱為「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該場戰事被記載於一幅名為「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的特大刺繡上,該刺繡至今仍在於法國展出。 |
|
諾曼第人征服(The Norman Conquest)是英格蘭最後一次受外人成功侵略,亦導致英格蘭在管治及社會結構產生不少變化。新統治階級所使用的諾曼第法語(Norman French)影響了現代英文的發展。最初諾曼第人亦有入侵威爾斯,但威爾斯人卻逐漸收服失地。蘇格蘭人和諾曼第人在英、蘇邊界上亦有部分爭戰;諾曼第人雖然佔領了部分邊境土地,但並沒有入侵蘇格蘭。 |
|
 |
貝葉掛毯的某部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掛毯以麻布製造,長約 70
米(230 英尺),並以彩色羊毛刺繡而成 |
|
|
|
威廉派員到英格蘭各地制定城鎮及村落名單,各地的居住人口、地主及所擁有的牲口皆記錄在案,並編寫成《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至今該書冊仍被保存,並讓人們可以勾劃出諾曼第人征服英格蘭後的社會景象。 |
|
溫習重點 |
|
羅馬時期前的英國歷史 |
羅馬人對英國社會的影響 |
羅馬後的不同入侵者 |
1066 年諾曼第人入侵的重要性 |
|
|
|
|
目錄 |
上一篇:悠久及輝煌的歷史 |
下一篇:中世紀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