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
|
3.3
都鐸與史超域王朝 |
|
3.3.1 宗教衝突 |
|
享利七世在玫瑰戰爭獲勝後希望英格蘭能夠長治久安,確保王位穩固。亨利七世銳意加強英格蘭的中央行政,削弱貴族權力;並提倡節儉,設立君主的財政儲備。享利七世駕崩後,其子亨利八世繼續實行中央集權原則。 |
|
亨利八世以脫離羅馬教廷及其經歷六次婚姻而著稱。 |
|
 |
享利八世於 1509 年 4 月 21 日成為英格蘭國王,直至其於 1547 年 1
月 28 日離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亨利八世的六位妻子 |
|
亞拉岡的嘉芙蓮(Catherine of
Aragon)──嘉芙蓮是一位西班牙公主。為亨利誕下多名孩子,但只有瑪麗一個能存活。當嘉芙蓮年事已高,無法生育後,亨利決意與其離婚,希望另娶他人為其生下子嗣,成為繼承人。 |
|
|
安・布蓮( Anne
Boleyn)──安・布蓮是一名英格蘭人。為亨利誕下一名女兒──伊利沙伯。安在國內不得人心,還被指控與人有染。最終在倫敦塔遭處決。 |
|
|
珍・西摩(Jane
Seymour)──安被處決後,亨利便迎娶珍。亨利如願以償,珍生下子嗣──愛德華,可是珍在產後不久離世。 |
|
|
基利夫的安娜(Anne of Cleves)──安娜是一名日耳曼公主。亨利基於政治考量與其成婚,但很快便離異。 |
|
|
嘉芙蓮・侯活(Catherine Howard)──嘉芙蓮是安・布蓮的表妹,兩者皆因與人有染遭處決。 |
|
|
嘉芙蓮・帕爾(Catherine Parr)──嘉芙蓮是一名寡婦,在亨利晚年成婚,亦是亨利的遺孀,但在其離世不久便再次改嫁。 |
|
|
亨利提出與首任妻子離婚,但首先要得到教皇(the Pope)首肯。但教皇最終反對,於是亨利便創立英格蘭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新教會的主教由國王任命,而非教皇;同時亦可決定人們的崇拜形式。 |
|
亨利八世 |
|
與此同時,整個歐洲亦正醞釀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一場對抗教皇威信,不滿羅馬天主教會觀念及表現的運動。新教徒開始自組教會;改為閱讀用各自語言編寫的《聖經》,取代拉丁語;不向聖人或聖壇禱告;相信個人與神的關係比服從教會更為重要。新教思想於
16 世紀的英格蘭、威爾斯及蘇格蘭慢慢流行。 |
|
然而,英格蘭人企圖強行在愛爾蘭實施新教教義(同時試圖引進英格蘭關於土地繼承的法律制度),引來愛爾蘭一眾酋長(chieftain)的反對,並帶來多場殘暴的鬥爭。 |
|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威爾斯通過《威爾斯政體法令》(the Act for Government of
Wales)正式併入英格蘭。威爾斯人派遣代議士到下議院,同時亦對威爾斯的司法制度進行改革。 |
|
亨利八世駕崩後,其子愛德華六世繼位。愛德華是一名堅實的新教徒,《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於其在位年間完成,供英格蘭國教會使用,至今仍有部分教會使用此書的改編本。愛德華在位僅六年便離世,得年 15
歲,其同父異母的姊姊瑪麗成為女王。瑪麗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對新教徒進行迫害(亦因此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瑪麗在位時間亦非常短,繼位君主是其同父異母妹妹伊利沙伯,亦即亨利八世與安・布蓮所生之女兒。 |
|
女王伊利沙伯一世 |
|
女王伊利沙伯一世是一名新教徒,繼位後重新設立英格蘭國教會,使其成為英格蘭的官方教會。每個人必須公開參與所在地方的教會,
而教會內的宗教儀式及祝禱內容均需依循法律,但實際上伊利沙伯並不過問人們的私下信仰。伊利沙伯成功在天主教徒及極端新教徒的觀點間取得平衡,從而避免英格蘭內部陷入嚴重宗教衝突。1588
年西班牙派出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一支強大的船隊)意圖征服英格蘭並重振天主教,但卻被英格蘭擊敗,伊利沙白自始亦成為英格蘭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之一。 |
|
 |
伊利沙伯一世,亨利八世次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3.3.2
蘇格蘭宗教改革與蘇格蘭瑪麗女王 |
|
蘇格蘭同樣深受新教思想影響。以新教徒為主的蘇格蘭議會於 1560
年廢除教皇對蘇格蘭的權威,羅馬天主教的宗教儀式亦被定為違法,並且建立了一個具領導地位的蘇格蘭新教會。但與英格蘭不同的是,該教會並未獲得國教地位。 |
|
蘇格蘭女王瑪麗・史超域(現時一般稱為「蘇格蘭瑪麗女王」)是一名天主教徒。出世僅一週的瑪麗,在其父王駕崩後便成為女王,其大部分童年均在法國度過。回到蘇格蘭後,瑪麗成為派系鬥爭的軸心。其夫被謀殺後,瑪麗被懷疑有份參與並逃亡到英格蘭,試圖尋求其表妹──伊利沙伯一世的協助,並把王位傳給自己的新教徒兒子,即蘇格蘭占士六世。然而,伊利沙伯卻懷疑瑪麗想奪取其英格蘭王位,於是把其囚禁 20 年,最終被控以謀反而被處決。 |
|
3.3.3 探險、詩詞與戲劇 |
|
英格蘭伊利沙伯時代是個愛國主義高漲的年代,人們以身為英格蘭人而自豪。英格蘭探險家試圖尋找新的貿易路線,把不列顛的貿易擴展到美洲西班牙殖民地。法蘭西・戴基爵士(Sir
Francis Drake)是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指揮官之一,同時亦是英格蘭海軍傳統的創始人之一;其船隻金鹿號(Golden
Hind)是首批航行世界一圈(環遊世界,circumnavigate)
的船隻之一。在伊利沙伯一世時代,首批英格蘭開拓者開始殖民於美洲東岸。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基於人們對兩位繼任國王的宗教觀點不滿,向外殖民變得更為熾熱。 |
|
伊利沙伯時期另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興盛的詩詞與戲劇創作,尤其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演出及詩句。 |
|
 |
莎士比亞是普遍認為最偉大的英文作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 |
|
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雅芳河畔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
,是一名劇作家及演員,寫作過不少詩詞及戲劇。最著名的戲劇包括《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哈姆雷特》(Hamlet)、《馬克白》(Macbeth)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莎士比亞也會把過去的重大事件編為劇本,但不只專注於歷代國王及女王,屬於首批描寫英格蘭日常男女的人士之一。莎士比亞對英文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並創造了很多至今還很常見的字詞。其最常被引用的台詞及詩句包括: |
|
• |
Once more unto the breach(出自《亨利五世》(Henry V)) |
• |
To be or not to be(出自《哈姆雷特》) |
• |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出自《羅密歐與朱麗葉》) |
• |
All the world's a stage(出自《隨心所欲》(As You Like
It)) |
• |
The darling buds of May(出自《十四行詩第 18
首—我可把您比作夏日嗎》(Sonnet 18 -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
|
不少人認為莎士比亞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劇作家,其戲劇及詩詞至今仍在不列顛及其他國家上演及學習。倫敦環球劇院(the Globe
Theatre)是其首演劇目劇院的現代複製品。 |
|
3.3.4
占士六世與一世 |
|
伊利沙白一世終生未嫁,並無親生兒女繼承王位;1603
年駕崩時,由其表姪孫蘇格蘭占士六世繼位,成為英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的國王占士一世。其時蘇格蘭仍被視為一個獨立國家。 |
|
《聖經》英王占士本 |
|
把《聖經》翻譯成英文是占士國王在位時期的一大成就。該譯本被稱為「英王占士本」(King James Version)或「欽定本」(Authorised
Version)。該版本並非《聖經》的首套英文譯本,但卻是現今最多新教教會仍然使用的版本。 |
|
3.3.5
愛爾蘭 |
|
該段時期的愛爾蘭可以說得上是個徹底的天主教國家。亨利七世及亨利八世把英格蘭人的控制範圍擴展到帕萊以外的地區,並且在整個國家建立起英格蘭威權。亨利八世甚至奪取「愛爾蘭國王」名號,並且引入英格蘭律法;當地領袖被要求服從於駐守都柏林的郡尉(Lord Lieutenant)指導。 |
|
在伊利沙白一世及占士一世在位期間,許多愛爾蘭當地人抵制來自英格蘭新教政府的統治,並引發連串叛亂。英格蘭政府鼓勵蘇格蘭及英格蘭的新教徒到愛爾蘭北部的阿爾斯特省(Ulster)定居,
從天主教地主手中奪取土地。這些聚居地被稱為植民地(plantations)
。這些新定居者大部分來自蘇格蘭西南部,剩下的其它土地則撥歸予來自倫敦的商號。占士後來在愛爾蘭各地大量設立了類似的植民地;對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歷史產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 |
|
3.3.6 議會的掘起 |
|
伊利沙伯非常擅於管理議會。在位期間,上、下議院的觀點越催新教化,與其個人意願及觀點相左,但她仍能成功地在個人及議會之間取得平衡。 |
|
占士一世及其子查理一世(Charles I)二人卻缺乏政治手腕,偏執於「君權神授」(Divine Right of
Kings):一種認為國王的統治是直接受命於上帝的思想;認為國王可獨行獨斷,無需徵求國會同意。當查理一世繼承英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及蘇格蘭王位時,便以此原則進行統治。當其宗教及外交政策觀點無法取得議會同意時,更試圖在沒有議會下進行專橫統治。11
年間,查理不斷試圖繞過議會批准下增加經費,奈何卻在蘇格蘭遇到了不得不重召議會的麻煩。 |
|
3.3.7
英格蘭內戰開始 |
|
查理一世意圖在英格蘭國教會的禮拜活動加入更多儀式,並推出修訂版《祈禱書》(Prayer Book)。更試圖把該本《祈禱書》強加予蘇格蘭的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結果釀成嚴重動盪。蘇格蘭人自組一支武裝部隊,可是查理在沒有議會支持下難以覓得旗下軍隊的所需經費,結果無奈地於 1640
年重新召開議會,並向其尋求撥款。議會裡不少人是清教徒(Puritans,一群提倡嚴格而簡約宗教信條及崇拜形式的新教徒),他們不同意國王的宗教觀點,也不歡迎他對英格蘭國教會的改革。儘管蘇格蘭武裝部隊已揮軍英格蘭,但議會仍拒絕向國王提供其所需撥款。 |
|
另一場叛亂也開始在愛爾蘭醞釀,愛爾蘭的羅馬天主教徒害怕清教徒的勢力日益壯大。議會趁機要求控制英格蘭軍隊,此乃一項重大轉變,即把實權自國王轉移到議會。查理一世以闖入下議院作回應,並試圖逮捕五名議會領袖。可是五人事前已收到提醒,並沒有出現。(自始再沒有君主踏足下議院。)國王與議會之間的內戰已無可避免,並於 1642 年正式爆發;整個國家分裂為擁護國王(保王黨(the Cavaliers))及擁護議會(圓顱黨(the Roundheads))兩個派別。 |
|
3.3.8
奧利華・哥林威與英格蘭共和國 |
|
 |
奧利華・哥林威,英格蘭共和國領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國王軍在馬斯頓摩(Marston Moor)及尼斯比(Naseby)兩場戰役中被擊敗,議會一方在不遲於 1646 年已明顯取得勝利。查理被議會軍俘虜,但仍拒絕與議會妥協,最終於 1649 年被處決。 |
|
英格蘭宣布成為共和國,稱為共和聯邦(Commonwealth),不再設有君主。國家在一段時間裡沒有明確清晰的管治模式,但軍隊卻已經受控。其中一名將領奧利華・哥林威(Oliver
Cromwell)被派往愛爾蘭,當地的叛亂由 1641
年起仍然持續,並且保王軍勢力依然尚存。哥林威成功建立英格蘭議會的威權,但其做法相當殘暴;時至今日,哥林威在愛爾蘭仍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 |
|
另一方面,蘇格蘭人並不同意處決查理一世,並擁立其子查理二世為王。查理二世被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後,便率領一支蘇格蘭軍隊進入英格蘭,卻被哥林威在鄧巴(Dunbar)及窩士打(Worcester)兩場戰爭中擊潰。查理二世逃離窩士打,最為人所知的一次是匿藏於一棵橡樹後,最終逃往歐洲。此時的議會已控制了蘇格蘭,就如英格蘭及威爾斯一樣。 |
|
哥林威在愛爾蘭的戰事及在窩士打戰勝查理二世後,被認定為新共和國的領袖,並授予護國公(Lord Protector)名銜,一直統治到 1658
年離世。哥林威死後,其子理察(Richard)接替成為護國公,但卻無力控制軍隊或政府。儘管英格蘭已實施了 11
年共和制,但在沒有奧利華・哥林威的領導下,政府亦失去了明確的領袖及制度。國家人民大多渴望穩定,並開始探討國王存在的必要性。 |
|
3.3.9
王政復僻(The Restoration) |
|
1660 年 5
月,議會邀請已流亡荷蘭的查理二世回國,正式加冕為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查理二世。查理二世明確表示「不欲再次逃亡」,明白自己不可能事事獨斷獨行,有時仍需與議會妥協。一般情況下,議會均會支持其政策。英格蘭國教會再次成為既定的官方教會,羅馬天主教徒及清教徒均被排除於權力之外。 |
|
1665
年查理二世在位期間,倫敦爆發了一場嚴重瘟疫,死亡數字數以千計,貧困地區尤其嚴重。次年,一場大火摧毀了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區域,包括不少教堂及聖保羅座堂(St
Paul's Cathedral)。倫敦在重建時興建了一座全新的聖保羅座堂,該教堂由著名建築師基斯杜化・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設計。這些事情均記述於森美奧・佩匹斯(Samuel Pepys)的日記中,該日記後來被出版,至今仍然在世流通。 |
|
《人身保護令法令》(The Habeas Corpus Act)於 1679
年正式成為法律。此為一項極其重要的法規,至今仍在使用中。「Habeas
corpus」是拉丁語,意思是「你必須現身法庭」。該法案保證任何人都不可被非法拘禁,每個囚犯皆有權參與法庭聆訊。 |
|
查理二世對科學極感興趣。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於其在位期間成立,旨在促進「自然知識」。皇家學會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科學協會,早期成員包括成功預測現稱為「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回歸的愛德文・哈雷爵士(Sir Edmund
Halley),以及艾碩・牛頓(Issac Newton)爵士。 |
|
艾碩・牛頓(1643–1727 年) |
|
艾碩・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東部的林肯郡(Lincolnshire),在其就讀劍橋大學期間首次對科學產生興趣,並成為該領域的重要人物。其最知名的著作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其中展示了引力如何應用於整個宇宙。牛頓還發現白光是由彩虹的顏色所組成。其多個發現仍然對現今科學非常重要。 |
|
3.3.10 天主教國王 |
|
查理二世沒有婚生子女,1685
年駕崩後,其羅馬天主教徒弟弟占士成為英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的國王占士二世以及蘇格蘭國王占士七世。占士偏袒羅馬天主教徒,在議會法令禁止下,仍容許天主教徒出任軍官。占士不單只沒有尋求議會同意,甚至逮捕了英格蘭國教會的幾位主教。英格蘭人擔心占士試圖把英格蘭再次變為天主教國家,但同時又樂觀地相信不久以後將會再出現一位新教徒君主,因為占士的繼承人、其兩位女兒均是堅實的新教徒。可是,情勢急轉直下,占士的妻子誕下了一名兒子,似乎下任君主終究不會是新教徒。 |
|
3.3.11 光榮革命 |
|
占士二世的長女瑪麗嫁給了身為荷蘭新教統治者的表兄奧蘭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1688
年英格蘭的主要新教徒要求威廉進軍英格蘭稱王。當威廉抵達英格蘭時,並未遇到任何反抗。占士逃亡到法國,威廉取得王位,成為英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的威廉三世,以及蘇格蘭的威廉二世;威廉與瑪麗實行共治。此事被後世稱為「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因為英格蘭這次沒有戰事出現,但又保證了議會的權力,解除了君主獨斷獨行、專橫統治的威脅。占士二世曾試圖奪回王位,在法國軍隊的幫助下入侵愛爾蘭。1690
年,威廉在愛爾蘭的博因河戰役(Battle of the
Boyne)中擊敗占士二世,現今部分北愛爾蘭人仍會慶祝此事件。威廉重新征服愛爾蘭,占士逃回法國。羅馬天主教會在愛爾蘭受到諸多掣肘,愛爾蘭天主教徒不能參與政府事務。 |
|
蘇格蘭也有支持占士的人,一場支持占士的武裝叛亂計劃迅速於喬力蘭奇(Killiecrankie)被遏止。所有蘇格蘭氏族均需正式宣誓接受威廉為王,格蘭哥的麥當勞家族(MacDonalds
of Glencoe)因宣誓時遲到,而被滅族。該段屠殺記憶註定了部分蘇格蘭人對新政府的不信任。 |
|
部分人繼續相信占士才是正當的國王,尤其是在蘇格蘭。有些人跟占士一同流亡法國;其他則成為秘密支持者。占士的支持者被稱為「占士黨」(Jacobites)。 |
|
溫習重點 |
|
在此時期內如何及為何會出現宗教變換 |
詩詞與戲劇在伊利沙伯時代的重要性 |
關於英格蘭對愛爾蘭的介入 |
議會的發展及英格蘭歷史上唯一的共和國時期 |
為何要恢復君主制 |
光榮革命是如何發生 |
|
|
|
|
目錄 |
上一篇:中世紀 |
下一篇:全球列強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