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悠久及輝煌的歷史 |
|
3.6 1945
年後的英國 |
|
3.6.1 福利國家 |
|
英國雖然贏得大戰,但國家經濟已大傷元氣,人民渴望現況有所改轉。儘管戰爭期間,已進行過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但現在人民渴求的卻是全面社會改革。 |
|
1945 年英國人民選出工黨執政。新任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tlee)承諾實現《卑弗列治報告》(Beveridge
Report)中所勾劃的福利國家。1948 年衛生部長安彌倫・貝凡(Aneurin (Nye) Bevan)主導籌組國民保健服務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保證所有人均能享受最基礎的免費醫療保健服務。同時推行全國性津貼制度,提供「社會保障」,令大眾「自搖籃到棺柩」(cradle to grave)終生受到保障。另外政府亦把鐵路、煤礦及燃氣、水電供應等事業收歸公有(國有化)。 |
|
另一項重大變化是前殖民地自治。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即現時斯里蘭卡)等 9 個國家於 1947
年獲得獨立。其它在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亦陸續在隨後的 20 年實現獨立。 |
|
英國成功自行研製原子彈,並加入新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北約是以抵禦蘇聯及其盟友入侵威脅為宗旨的國家聯盟組織。 |
|
自 1951 年到 1964 年,不列顛一直由保守黨執政。1950
年代是戰後經濟復甦及勞動人口日益活躍的時期,時任首相麥美倫(Harold Maccmilan)因其去殖化及帝國成員國獨立的「變革之風」演說而聞著。 |
|
艾德禮(1883 至 1967 年) |
|
艾德禮 1883
年生於倫敦;父親是一名事務律師,其本人在牛津大學完成學業後亦成為一名大律師,其後棄業改為於東倫敦從事社會工作,最終成為一名工黨國會議員。艾德禮在邱吉爾戰時聯合政府中擔任副首相角色,後來工黨於
1945 年大選勝出後出任首相,首相生涯自 1945 年開始到 1951 年結束,同時亦領導工黨達 20
年之久。艾德禮政府實施主要工業(例如煤炭及鋼鐵)國有化,創立國民保健服務署,並實施卑弗列治的健全福利國家計劃。除此之外,艾德禮還推行過多項改善工人條件的措施。 |
|
|
|
威廉・卑弗列治(1879 至 1963 年) |
|
威廉・卑弗列治(William Beveridge,後稱為卑弗列治勳爵)是英國經濟學家及社會改革家。曾短暫擔任自由黨國會議員,隨後成為上議院自由黨領袖,但最為人熟悉的是其主理的
《1942 年社會保險及聯合服務報告》(1942 report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亦被稱為《卑弗列治報告》),該報告於 1941
年受戰時政府委託而編寫,建議政府需設法力抗貧窮、疾病、無知、骯髒、懶惰五種「大惡魔」(Giant
Evils),並為現代福利國家奠定基礎。 |
|
|
|
拉布・畢喇(1902 至 1982 年) |
|
里察・柯士藤・畢喇(Richard Austen
Butler,後稱為畢喇勳爵)生於 1902 年,1923 年成為保守黨國會議員,曾出任過多項職位。1941
年主管教育事務,並一手負責《1944
年教育法令》(通稱「畢喇法令」)推行,落實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免費中學教育。
自法令實施後,教育制度已經歷過多次轉變,但其所強制的中、小學分配措施依然在不列顛得到廣泛保留。 |
|
|
|
迪蘭・湯瑪士(1914 至 1953 年) |
|
迪蘭・湯瑪士(Dylan
Thomas)是一名威爾斯詩人及作家,經常於公共場合朗讀及表演自己的作品,包括 BBC。著名的作品包括
1954 年在其去世後首播的廣播劇《牛奶樹下》(Under Milk Wood)以及 1952
年為垂死父親所作的一首詩《別輕柔地步入良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湯瑪士 39
歲時死於紐約,在其出生地史雲斯(Swansea)建有數座紀念建築,包括雕像及迪蘭湯瑪士中心(Dylan
Thomas Centre) |
|
|
|
3.6.2 不列顛的戰後移民 |
|
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不列顛是一項艱鉅任務;勞動力出現短缺,英國政府鼓勵愛爾蘭及歐洲其它地區的工人前來英國協助重建。1948
年又再徵求來自西印度群島的人口前來就業。 |
|
英國在 1950
年代期間勞動人口依然短缺。基於各種經濟考量,需要進一步鼓勵移民,不少行業刊登廣告招聘來自海外的工人,例如在西印度群島開設巴士司機招募中心。英格蘭中、北部的紡織及工程商號亦派代理前往印度及巴基斯坦求覓工人。在約
25 年間,西印度群島、印度、巴基斯坦及(後來)孟加拉均有人前來不列顛工作及定居。 |
|
3.6.3 1960 年代的社會變遷 |
|
1960 是社會巨變的年代,被稱為「搖擺的六十年代」(Swinging
Sixties)。英國的時裝、電影藝術及流行音樂茁壯成長,「披頭四」(The Beatles)及「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兩隊均是廣為人知的流行音樂團體。人民開始變得更為富裕,並大量購物汽車及其它消費品。 |
|
與此同時社會性法律亦漸見開明,例如英格蘭、威爾斯及蘇格蘭訂立有關離婚及墮胎的法例。女性的職場地位亦有所提升,當時僱主要求女性婚後離職是非常普遍,但國會通過新法例,賦予女性同工同酬的待遇,並且把僱主對女性的性別歧視行定為違法。 |
|
1960 年亦是科技進步的年代,不列顛及法國成功研發世界上唯一一款商用超音速大型客機──和諧式客機(Concorde)。包括摩天大樓以及混凝土、鋼鐵應用等新建築風格變得更為普及。 |
|
1960
年代後期,因應政府限制移民英國的新法例獲通過,來自西印度群島、印度、巴基斯坦及現時孟加拉國的移民人數有所放緩。移民人士必須在出生或血統上與不列顛有強烈聯繫。儘管如此,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不列顛仍收留了 2.8 萬名被驅逐出烏干達(Uganda)的印度裔人士。 |
|
3.6.4 20 世紀英國的偉大發明 |
|
自 20 世紀以來,不列顛為世界帶來各種新奇的發明,其中包括: |
|
蘇格蘭人約翰・羅傑・拜特(John Logie Baird,1888 至 1946
年)於 1920 年代成功研發電視(television),並在 1932
年在倫敦與格拉斯哥之間進行首次電視廣播。 |
|
|
蘇格蘭人羅拔・屈臣瓦特爵士(Sir Robert Watson-Watt,1892
至 1973 年)成功研發雷達(radar),提出可通過無線電波探測到敵機存在;並於 1935
年進行了首次成功的雷達測試。 |
|
|
透過雷達的應用,促使班納・洛弗爾爵士(Sir Bernard Lovell,1913
至 2012 年)在天文學領域取得新發現。洛弗爾在柴郡的佐德里河岸(Jodrell
Bank)興建電波望遠鏡(radio telescope),多年來一直是世上最大的同類設施,至今仍在運作。 |
|
|
圖靈機(Turing machine)由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 至 1954 年)在 1930
年代所發明,是一種理論數學裝置。該理論對電腦科學及現代電腦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
|
|
蘇格蘭物理學家及研究員約翰・麥萊德(John MacLeod,1876 至 1935
年)是用於治療糖尿病(diabetes)的胰島素(insulin)的共同發現者。 |
|
|
1953 年,倫敦及劍橋的英國大學機構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結構(structure
of the DNA
molecule)。該發現促進了不少科學發展,特別是對醫學及打擊罪案方面。英國人法蘭西・固力(Francis
Crick,1916 至 2004 年)是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士之一。 |
|
|
噴射器(jet engine)在 1930
年代由英國皇家空軍工程師法蘭克・韋圖爵士(Sir Frank Whittle,1907 至 1996 年)所研發。 |
|
|
英國發明家基斯杜化・郝里爵士(Sir Christopher
Corkerell,1910 至 1999 年)在 1950 年代發明氣墊船(hovercraft)。 |
|
|
英、法聯合研發世上唯一一款超音速客機──和諧式客機。1969
年首飛,1976 年開始提供載客服務,並於 2003 年正式退役。 |
|
|
英國亦設計及開發能垂直升降的飛機──獵鷹式戰鬥機(Harrier
jump jet)。 |
|
|
1960 年代,占士・古德費羅(James Goodfellow,1937
年—)發明現金提款自助櫃員機(cash-dispensing 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或稱為「cashpoint」。1967 年由位於北倫敦晏菲特的巴克萊銀行投入使用。 |
|
|
生理學家羅拔・愛德華茲爵士(Sir Robert Edwards,1925
年—)及婦科醫生柏德烈・斯搭圖(Patrick Steptoe)在英國開創用於治療不孕症的體外人工受孕技術(in-vitro
fertillisation,IVF)。世界首名「試管嬰兒」在 1978 年生於奧淡(Oldham)。 |
|
|
1996 年,兩位英國科學家依仁・韋莫特爵士(Sir Ian Wilmot,1944
年—)及奇夫・金寶(Keith Campbell,1954 至 2012 年)領導的團隊率先成功進行哺乳類動物複製(cloning)──多莉羊(Dolly
the sheep)。帶領使用複製技術來保護瀕危物種及醫療用途的進一步研究。 |
|
|
英國科學家彼得・文士菲爵士(Sir Peter Mansfield,1933
年—)是磁力共振影像描繪儀(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er,MRI
scanner)的共同發明人。醫生及研究人員能在非侵入情況下取得人類體內器官的精準影像,為診斷醫學帶來革命性轉變。 |
|
|
英國人添・貝拿士利爵士(Sir Tim Berners-Lee )是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發明人。1990 年 12 月 25 日,首次透過網絡成功傳送訊息。 |
|
|
3.6.5 1970 年代的經齊問題 |
|
1970 年代後期,戰後經濟爆發(post-war economic
boom)漸漸落幕。商品及原材料價格開始直線上升,英鎊與其它貨幣匯率不穩,造成「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出現各項問題:入口商品價值多於出口支付價格。 |
|
不少行業及服務受到罷工影響,令工會與政府之間出現磨擦。關於工會權力過大的爭論此起彼落,並認為工會行動正在損害英國利益。 |
|
1970 年代亦是北愛爾蘭嚴重動盪的時期。北愛爾蘭議會於 1972 年暫停運作,北愛爾蘭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1969 年之後的十年裡,約
3,000 人在北愛暴力事件中喪生。 |
|
瑪麗・彼得斯(1939 年—) |
|
瑪麗・彼得斯(Mary
Peters)生於曼徹斯特,童年時期移居北愛爾蘭。彼得斯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運動員,曾於 1972
年奧運的五項全能比賽中贏取金牌。此後曾為當地田徑運動籌募經費,並成為英國女子奧運代表隊領隊。彼得斯致力推廣北愛爾蘭的體育及旅遊事業,2000
年獲授予大英帝國女爵士名譽,以肯定其貢獻。 |
|
|
|
3.6.6 歐洲及共同市場 |
|
西德、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盧森堡及荷蘭於 1957 年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英國最初並無意欲參與 EEC,唯最終於 1973 年亦加入其中。英國是歐盟(European
Union)的正式會員,但不使用歐元作為物幣。 |
|
3.6.7 1979 至 1997 年的保守黨政府 |
|
戴卓爾夫人(1925 至 2013 年) |
|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是林肯郡格蘭譚(Grantham)裡一間雜貨店老闆的女兒,具備藥劑師及律師資格;1959
年獲選為保守黨國會議員,1970 年成為內閣成員並擔任教育及科學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1975 年獲選為保守黨黨魁,從而成為反對黨領袖。 |
|
隨著保守黨於 1979
年大選勝出,戴卓爾夫人成英國第一位女首相,亦是 20 世紀在任最長的首相,任期直至 1990
年。任閣揆期間,英國經歷過多次重要經濟改革。戴卓爾夫人與美國總統朗奴・列根(Ronald
Reagan)緊密合作,並是首批讚揚及歡迎蘇聯領導層變革的西方領袖之一,蘇聯的變革最終促成冷戰落幕。 |
|
|
|
戴卓爾夫人是不列顛首位女首相,由 1979 年帶領保守黨至 1990
年。其政府透過國有事業私有化及對工會權力實施法例約束,令經濟得到結構性轉變。放鬆管制令倫敦市(City of
London)作為國際投資、保險及其它金融服務中心的角色大大提升。造船、煤礦等傳統工業則開始式微。阿根廷在 1982
年入侵英國位於南大西洋的海外領土──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英國派出一支海軍特遺部隊,軍事行動最終成功收復群島。其後馬卓安(John
Major)接替戴卓爾夫人擔任首相,協助推進北愛和平進程(North Ireland peace process)。 |
|
羅德・達爾(1916 至 1990 年) |
|
羅德・達爾(Roald
Dahl)出生於威爾斯,父母為挪威人,第二世界大戰期間曾服役於皇家空軍。1940
年代期間開始出版書籍及短篇小說。達爾以其兒童讀物聞名,亦偶有為成年人寫作。最著名的作品有《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及《喬治的神奇魔藥》(George's Marvellous
Medicine),部分著作更被改編成電影。 |
|
|
|
3.6.8 1997
至 2010 年的工黨政府 |
|
1997 年,由貝理雅(Tony Blair)所領導的工黨獲選。貝理雅政府落實設立蘇格蘭議會(Scottish
Parliament)及威爾斯代表大會(Welsh
Assembly);蘇格蘭議會能行使具體的立法權力,而威爾斯代表大會則只獲小部分立法權力,但對公共服上卻擁有相當大的控制權。在北愛爾蘭問題上,貝理雅政府在和平進程的基楚上再接再厲,最後促成
1998 年簽署的《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北愛爾蘭代表大會於 1999 年完成選舉,但 2002
年停擺,直至 2007 年才復會。北愛爾蘭內的大部分準軍事組織皆已解除武裝,並不再活躍。首相一職於 2007 年由白高敦(Gordon
Brown)接任。 |
|
3.6.9 阿富汗及伊拉克衝突 |
|
整個 1990 年代,不列顛在 1990 年伊拉克入侵後的解放科威特及前南斯拉夫共和國衝突中均扮演聯軍中的領導角色。自 2000
年起,英國武裝部隊持續參與反國際恐怖主義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全球作戰,包括在阿富汗及伊拉克中進行的行動。英國作戰部隊於 2009
年撤離伊拉克。 |
|
在阿汗富政府邀請下,聯合國(United Nations,UN)委託 50 國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nter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ce Force,ISAF)正於阿汗富執行任務,英國是其中一份子。ISAF
正努力確保阿富汗領土不會再被用作國際恐怖主義活動(例如阿蓋達(Al Qa'ida)等組織策劃對國際社會進行襲擊)的避風港。作為任務的一部分,ISAF
正在建設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並協助建構一個令管治及發展得以延續的安全環境。國際部隊正遂步移交保安責任到阿富汗人手上,阿富汗人需在 2014
年底對所有省份全面自行承擔保安責任。 |
|
3.6.10 自 2010
年起的聯合政府 |
|
2010 年 5 月大選,沒有任何政黨能贏取過半大多數議席,是英國自 1974 年 2 月來的首次。保守黨及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合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甘民樂(David Cameron,或譯「卡梅倫」)成為首相。 |
|
溫習重點 |
|
福利國家的建立 |
1960 及 70 年代不列顛的生活如何轉變 |
20 世紀的英國人發明(毋須記住各個出生及逝世日期) |
1979 年後的事件 |
|
|
|
|
目錄 |
上一篇:二十世紀 |
下一篇:現代化的繁華社會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