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悠久且輝煌的歷史 |
|
3.4 全球列強 |
|
3.4.1 君主立憲—權利議案 |
|
威廉及瑪麗在加冕大典上宣讀《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代表國王再不能未經議會同意下提高稅收及行使司法權。徹底改變君主與議會之間的權力平衡。1689
年的《權利議案》(the Bill of
Right)確立議會的權利以及對國王的權力限制。議會掌管君主人選,聲明只有新教徒才能成為國王或女王,並且必須最少每三年選舉新一屆議會 (後來改為七年,現時為五年)。君主每年需向議會重新要求陸、海軍撥款。 |
|
在新體制下君主需要依靠一班能確保上、下議院均得到大多數票的顧問及大臣,令管治更具效率。議會分成兩派,即輝格黨(the
Whigs)及托利黨(the Tories)。(現今的保守黨有時仍被稱為「托利黨」。)此乃政黨政治之始。 |
|
同時出版自由亦取得重要發展(報章及其它刊物不被政府操控),從 1695
年起,報館可以在未獲政府許可下經營。報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
光榮革命後通過的法律是「君主立憲制」的開端。君主仍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但若得不到議會支持,個別政策或行動便無法再堅持。威廉三世以後,大臣的重要性逐漸大於君主,但仍與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有一段距離,有權選舉議員的人仍佔少數;只有坐擁一定資產的人才能投票,婦女甚至完全沒有投票權。部分選區被單一家族所控制,稱為「口袋選區」(pocket boroughs)
;其它選區幾乎沒有選民,稱為「腐敗選區」(rotten boroughs)。 |
|
3.4.2
不斷增長的人口 |
|
當時不少人離開不列顛及愛爾蘭前往美洲及其它地方的新殖民地定居,但同時亦有其他人移居到不列顛。自中世紀後,首批來到不列顛的猶太人於 1656
年在倫敦定居。1680 至 1720
年間,大批被稱為胡格諾派(Huguenots)的難民從法國遷來,胡格諾派是一群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的新教徒,當中不少人曾受過良好教育及技術訓練,有的是科學家,有的從事銀行業、紡織業或其它工藝。 |
|
3.4.3
蘇格蘭聯合法案或條約 |
|
威廉與瑪麗的繼承人安妮女王並無在世子女,令英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三國,與蘇格蘭之間的繼承權帶來不確定性。故此,1707 年通過《聯合法令》(Act
of Union),在蘇格蘭又稱為《聯合條約》(Treaty of
Union),創立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雖然蘇格蘭已非獨立國家,但仍可保留其司法及教育制度,甚至長老教會。 |
|
3.4.4 首相 |
|
當安妮女王在 1714
年駕崩後,議會選擇了日耳曼人喬治一世(George I)為下任國王,喬治為安妮最親的新教徒親屬。蘇格蘭占士黨試圖推舉占士二世之子登上王位,但迅即以失敗告終。喬治一世不能說流利英文,極需依賴各個大臣。議會中最主要的一位大臣會被稱為首相(Prime
Minister)。首位獲此職銜的人是羅拔・華波爵士(Sir Robert Walpole),其在 1721 至 1742 年間出任首相。 |
|
3.4.5
氏族叛亂 |
|
1745 年,有人試圖讓史超域家族後人重返王位,以取代喬治一世之子喬治二世。占士二世之孫查理・愛德華・史超域(Charles Edward
Stuart,又稱「美男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es))登陸蘇格蘭,受到來自蘇格蘭高地氏族成員支持,並且組建了一支武裝部隊。起初查理亦有取得些許勝利,但於 1746
年的卡洛登戰役(Battle of Culloden)中卻被喬治二世軍隊擊敗,最終逃回歐洲。 |
|
在卡洛登戰役後,氏族們失去相當多的權力及影響力。得到英格蘭國王青睞的酋長方可以成為地主,而氏族成員則變為承租人,必須為所使用的土地付費。 |
|
一場名為「高地清洗」(Highland
Clearance)的行動開始,大批蘇格蘭地主摧毀個別小型農莊(稱為「佃地」(crofts)),以整合大片土地供大型牛、羊畜牧使用。驅逐行為在 19
世紀初變得異常普遍,不少蘇格蘭人在此時離開,前往北美洲。 |
|
羅拔・賓士(1759 至 1796 年) |
|
羅拔・賓士(Robert
Burns)是一位蘇格蘭詩人,在蘇格蘭被稱為「遊吟詩人」(the
Bard)。賓士會使用蘇格蘭語、帶有蘇格蘭單詞的英文以及準標英文寫作,還通過修改或添加歌詞來改編許多傳統民謠。歌曲《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可算是賓士最著名的作品,英國及其它國家在慶祝新年(在蘇格蘭又稱為「Hogmanay」)時都會歌唱此曲。 |
|
|
|
3.4.6
啟蒙動運 |
|
與政治、哲學及科學相關的革新思維在 18 世紀得到發展,稱之為「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不少啟蒙運動的偉大思想家均是蘇格蘭人。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提出的經濟學思想至今仍被引用。大衛・曉摩(David
Hume)關於人性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世哲學家。各項科學發現促成工業革命,例如占士・屈茨(James
Watt)的蒸汽動力研究等。啟蒙運動最重要的一項理念是每個人均應擁有各自的政治及宗教信仰,國家不應試圖支配人民;時至今日,此仍為英國的一項重要原則。 |
|
3.4.7
工業革命 |
|
農業於 18 世紀以前是不列顛最大的就業來源;同時亦有不少家庭手工業,人們在家裡生產貨品,例如衣服、蕾絲花邊等。 |
|
工業革命使不列顛的工業在 18 及 19
世紀得到迅速發展,這完全有賴於機械研發及蒸汽動力的應用。不列顛是首個大規模工業化國家,農業及商品製造變得機械化,令工作更具效率,產量大增。煤炭及其它原材料為新興工廠注入動力,不少人離開農村,開始從事採礦及製造業等工作。 |
|
用於大規模生產鋼鐵的比薩馬轉爐煉鋼法(Bessemer process)的研發促使造船業及鐵路發展。製造業工作成為不列顛的主要就業來源。 |
|
理察・額禮特(Richard
Arkwright,1732 至 1792 年) |
|
額禮特出生於 1732
年,最初為一名理髮師,懂得染髮及編織假髮。假髮式微後,轉為從事紡織品工作。額禮特改良了既有的梳棉機(carding
machine),梳棉是配製纖維用以紡成紗線及織物的過程。同時亦開發了僅使用一部馬拉(forse-driven)機器的紡織廠(spinning
mill),藉此提高生產效率。其後更改以蒸汽機為機器提供動力。額禮特因其高效及高利潤工廠經營模式而廣為人知。 |
|
|
|
|
|
由於運送原材料及製成品需要更高效的交通路徑,故此英格蘭的中部及北部等新興工業地區都廣泛地開鑿運河,令工廠與城鎮及港口間得以連接。 |
|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作條件極其惡劣。顧員沒有得到法律保障,經常被迫在危險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同時亦存在童工問題,兒童只獲取與成年人相同甚至更惡劣的待遇。 |
|
工業革命亦是個海外殖民地的增長時代。海軍上校占士・曲(Captain James
Cook)繪製出澳洲海岸圖,並在該地建立數個殖民地。另外,不列顛亦取得加拿大的控制權,而原先為貿易設立的東印度公司亦取得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同時亦於非洲南部開始建立殖民地。 |
|
不列顛在世界各地進行貿易,並且開始入口更多商品,例如來自北美洲及西印度群島的糖及菸草,來自印度及現時稱為印尼之地區的紡織品、茶葉及香料。海外貿易及拓居地有時亦會為不列顛帶來與其它國家間的衝突,尤其是法國,兩國在世界不少相鄰地區以類似的方式進行擴張及貿易。 |
|
鍚甸・穆罕默德(Sake Dean
Mahomet,1759 至 1851 年) |
|
穆罕默德生於 1759
年,在印度孟加拉地區(Bengal)成長;曾於孟加拉英軍(Bengal army)服役。1782
年來到不列顛,其後移居愛爾蘭;1786 年與愛爾蘭女子珍・戴利(Jane
Daly)私奔,期後於世紀更替期間返回英格蘭。1810 年在倫敦喬治街開設軒杜斯登咖啡館(Hindoostane
Coffee
House),是不列顛的首家咖喱屋。穆罕默德及其妻亦把一種印度式頭部按摩「阿育吠式洗頭」(shampooing)引進不列顛。 |
|
|
|
3.4.8
奴隸買賣 |
|
商業的擴張及繁榮某程度上是建基於奴隸買賣。奴隸制雖然在不列顛本土視為非法,但至 18
世紀,奴隸買賣已成為一種由不列顛及美洲殖民地支配的成熟海外產業。奴隸主要來自西非地區,被條件惡劣的英國船隻帶到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被迫從事菸草及䉀糖種植場工作。奴隸的生活及工作條件相當惡劣;不少奴隸嘗試逃走,部分會反抗主人,以示對其遭受可怕待遇的不滿。 |
|
然而,不列顛亦有人反對奴隸買賣。1700
年代後期,貴格會(Quakers)正式成立首個反奴隸制團體,並向議會請願要求禁止該等行為。基督教福音派議員威廉・威伯科斯(William
Wilberforce)在修改法例上亦發揮其重要作用,成功聯合其他廢奴主義者(abolitionists,支持廢除奴隸制的人士)製造公眾輿論,反對奴隸買賣。在英國船隻上或從英屬港口買賣奴隸於 1807 年成為非法行為。1833 年的《解放法令》(Emancipation Act)廢除整個大英帝國(the
British Empire)內的奴隸制。皇家海軍攔截來自其它國家的奴隸船,釋放奴隸並處罰奴隸販子。1833 年後,改為僱用 200
萬印度及中國工人替代獲釋奴隸為加勒比海地區的蔗糖種植場、南非的礦場、東非的鐵路及肯雅的軍隊工作。 |
|
3.4.9
美國獨立戰爭 |
|
直至 1760
年代,北美洲上已有大量的英屬殖民地。該等殖民地非常富庶,並很大程度上掌控其自身事務。不少殖民者家庭當初是為了宗教自由而來到北美洲。他們曾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自由思想深感興趣。英國政府意圖向殖民地徵收稅項,被殖民者視為對自由的侵犯,並表示在英國國會裡「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國會試圖透過廢除部分稅收妥協,可是英國政府與殖民地關係惡化持續,殖民者與英軍之間的戰事最終爆發。13 個美洲殖民地於 1776 年宣布獨立,並聲明人民有權建立自己的政府。殖民者最終戰勝英軍,不列顛亦於 1783 年承認各殖民地獨立。 |
|
3.4.10 與法戰爭 |
|
不列顛與法國在 18 世紀期間進行過多場戰爭。法國於 1789 年爆發大革命,法國新政府隨即與不列顛宣戰,後繼的法皇拿破崙亦延續有關戰事。不列顛海軍力抗法國及西班牙聯合艦隊,1805
年於特拉法加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取得勝利。奶路臣海軍上將(Admiral
Nelson)於特拉法加擔任不列顛艦隊的指揮,並於戰事中陣亡;位於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上建有奶路臣之柱(Nelson's
Column)作為對他的紀念;其船艦勝利號(HMS Victory)現時在樸茨茅夫(Portsmouth)供公眾參觀。不列顛陸軍亦曾與法國對峙;1815
年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於窩打老戰役(Battle of
Waterloo,或譯滑鐵盧戰役)中大敗拿破崙皇帝,法國戰爭亦隨即告終;威靈頓被譽為「鐵公爵」(Iron Duke),其後曾出任首相。 |
|
 |
特拉法加戰役(1805 年 10 月 21
日)是一場海軍會戰,由英國皇家海軍對戰法國海軍與西班牙海軍聯合艦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3.4.11 聯合旗 |
|
雖然愛爾蘭自亨利八世以後便與英格蘭及威爾斯共主,但其時仍是一個獨立國家。1801 年愛爾蘭根據《1800
聯合法案》與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統一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一面新國旗,亦即聯合旗(Union
Flag)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結合的新象徵,該旗幟有時會被稱為「米字旗」(Union
Jack)。旗幟柔合了代表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的十字圖案,至今仍為英國的官方國旗。 |
|
聯合旗由三個十字圖案組成: |
• |
紅色正十字白色底,代表英格蘭主保聖人的聖喬治十字(Cross of St George) |
• |
白色斜十字藍色底,代表蘇格蘭主保聖人的聖安得烈十字(Cross of St Andrew) |
• |
紅色斜十字白色底,代表愛爾蘭主保聖人的聖博德十字(Cross of St George) |
|
|
 |
聯合旗亦稱為「米字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
英格蘭的聖喬治十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
|
 |
蘇格蘭的聖安得烈十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
|
 |
愛爾蘭的聖博德十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
|
.svg/320px-Flag_of_the_United_Kingdom_(3-5).svg.png) |
英國聯合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三個組成國的十字結合成聯合旗。 |
|
另外威爾斯還有一面自己的官方旗幟,上面繪有一條威爾斯之龍(Welsh Dragon)。威爾斯之龍並未在聯合旗上出現,原因是 1606
年第一面合併自蘇格蘭及英格蘭旗幟的聯合旗問世時,威爾斯親王國已與英格蘭合一。 |
|
3.4.12 維多利亞時代 |
|
18 歲的維多利亞女王於 1837 年登基為英國女王,在位至 1901 年,達 64 年之久。撰文之時(2013
年),其為不列顛在位最長君主,在位時期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the Victorian
Age),正值不列顛國力及海外影響力掘起之時。至於英國國內,中產階級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在部分改革者的牽領下,貧窮人口的生活條件亦得到改善。 |
|
3.4.13 大英帝國 |
|
維多利亞時代期間,大英帝國版圖擴張到整個印度、澳洲,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區域,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人口估計超過 4 億。 |
|
大批人被鼓勵離開英國到海外定居。1853 年至 1913 年間,多達 1300
萬英國公民離開了這個國家。同時,人們繼續從世界各地來到不列顛;例如 1870 年至 1914 年間,約有 12
萬名俄羅斯人及波蘭猶太人為逃避迫害來到不列顛。不少人定居於倫敦東端(East
End),以及曼徹斯特(Manchester)及列斯(Leeds)。同時,包括印度及非洲等的帝國人口亦來到不列顛生活、工作及升學。 |
|
3.4.14 貿易與工業 |
|
不列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龐大的貿易之國。政府開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減免入口貨物的部分稅項;1846 年廢除防止廉價穀物入口的《穀物法》(Corn
Laws)便是一例。有關改革令原材料能以更廉宜的價格入口,有助於英國的工業發展。 |
|
另一方面,工廠的工作環境逐步好轉。1847 年法律限制女工及童工的每天工作時數到 10 小時,同時亦開始為工人建造更優質的住屋。 |
|
交通網絡亦有改善,貨物及人口可以更容易在國內流動。就在維多利亞登基前夕,喬治及羅拔・史提芬臣(George and Robert
Stephenson)父子開創了鐵路機車的先河,鐵路在維多利亞時代進行大規模擴建,甚至整個帝國都正在修築鐵路。同時,各個不同領域亦取得大躍進,例如伊森伯・京登・般奈(Isambard
Kingdom Brunel)等工程師所興建的橋樑。 |
|
伊森伯・京登・般奈(1806 至 1859 年) |
|
般奈來自英格蘭樸茨茅夫,是一名建築隧道、橋樑、鐵路線及船舶的工程師。大西部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由其負責興建,為不列顛建造的首條主要鐵路,從倫敦的帕丁頓車站(Paddington
station)一直延伸到英格蘭西南部、西密德蘭(West
Midlands)及威爾斯。不少由般奈所建的橋樑至今仍在使用中。 |
|
 |
奇利夫頓吊橋(The Clifton
suspension Bridge),由伊森伯・京登・般奈所設計,橫跨雅芳峽谷(Avon
Gorge)(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
|
|
|
英國的工業在 19 世紀引領世界,英國所生產的鐵、煤及棉布達到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英國亦成為金融服務中心,包括保險及銀行業。1851
年萬國工業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海德公園(Hyde Park)的水晶宮(Crystal
Palace,一座以鋼鐵及玻璃建成的巨大建築物)開幕,展品範圍從大型機器到手工製品都有。世界各國亦展示各自的商品,但大多數物品都由不列顛製造。 |
|
3.4.15 克里米亞戰爭 |
|
1853 至 1856 年間,不列顛聯同土耳其及法國於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中對戰俄國,是首場被傳媒以新聞實況及圖片形式廣泛報導的戰爭。當時情況極其惡劣,大量士兵於醫院感染疾病致死,而非於戰事中陣亡。維多利亞女王於該戰爭中頒發維多利亞十字勳章(Victoria
Cross medal),讚揚士兵們的英勇表現。 |
|
佛羅倫絲・南丁格爾(1820 至 1910 年) |
|
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生於意大利,父母均是英格蘭人。31 歲時在德國接受護士訓練。1854
年前往土耳其,為軍醫院工作,照顧於克里米亞戰爭中作戰的士兵。她及其護士同袍合力改善醫院環境,有效降低死亡率。其後在
1860 年於倫敦聖多馬醫院(St Thomas'
Hospital)內創立南丁格爾訓練學校(Nightingale Training
School)。該校為首間同類型學校,至今仍在運作,並仿效許多與佛羅倫絲使用過的相同處理方法。南丁格爾常被譽為現代護理學的創始人。 |
|
|
|
3.4.16 十九世紀的愛爾蘭 |
|
愛爾蘭的情況並不如英國其它地方般好。三分二人口仍然依靠務農為生,並且只有非常細小的土地。不少人以馬鈴薯作為主要日常飲食。本世紀中葉,馬鈴薯失收,愛爾蘭隨即遭遇飢荒。約
100 萬人死於疾病及飢餓;另有 150 萬人離開愛爾蘭,部分移民到美國,部分則來到英格蘭。直至 1861
年利物浦、倫敦、曼徹斯特及格拉斯哥等城市已有大量愛爾蘭人口居住。 |
|
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在 19 世紀發展蓬勃;部分人,例如芬尼亞黨人(Fenians)贊成完全獨立;另一部分,例如查理・史超域・帕裊(Charles
Stuart Parnell)則主張「地方自治」(Home Rule),把愛爾蘭保留在英國內,但要另設自己的議會。 |
|
3.4.17 投票權 |
|
隨著中產階層於富裕工業城鎮中的影響力漸升,他們便開始要求更多政治權利。《1832 年改革法令》(The Reform Act of
1832)大大增加擁有投票權的人數,並廢除從前的「口袋選區」及「腐敗選區」(見第四章),並給予城鎮更多議席。政治權力徹底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但投票仍舊根據財產擁有權而定,亦即是工人階級依然無票可投。 |
|
於是一場極力爭取工人階級及無產人士投票權的運動開始,被稱為「憲章派」(Chartists)的運動參與者向議會提交請願書。最初並未成功,但在
1867 年又出現了另一套《改革法令》,開設都市議席,並降低從前投票所需持有的財產數量。然而,大多數男性仍未獲得投票權,女性更完全不能投票。 |
|
政治人物意識到,選民人數增加,意味著需要說服更多人投票給自己,方能保證入選議會。政黨開始設立各種組織以接觸普羅選民。普選(universal
suffrage,每個成年人,不論男女,都有權投票)最終於下世紀實現。 |
|
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19 世紀的不列顛女性所享有的權利較男性為少。1870 年以前,女性於婚後,其收入、資產及金錢便自動歸到丈夫名下。1870
及 1882 年的議會法令給予妻子保存其個人收入及財產的權利。在 19 世紀末及 20
世紀初,婦女爭取更大權利(特別是投票權)的行動日漸增多;又組織婦女選舉權運動,被稱為「婦女參政論者」(suffragette)。 |
|
艾密蓮・彭赫斯(1858 至 1928 年) |
|
艾密蓮・彭赫斯(Emmeline
Pankhurst)1858 年生於曼徹斯特,於 1889 年成立婦女選舉權聯盟(Women's
Franchise League),爭取已婚婦女的地方選舉投票權;1903
年協助成立婦女社會及政治聯會(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WSPU),是首個成員會被稱為「婦女參政論者」的團體。該團體透過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等抗議活動爭取女性投票權,包括把自己鎖於欄杆、打破窗戶及縱火。有部分婦女,包括艾密蓮亦曾進行絕食行動。30 歲以上女性於 1918 年獲得投票權及議會參選權,某程度上是為了表彰婦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作出的貢獻。艾密蓮於
1928 年逝世,就在不久前,年滿 21 歲的女性獲得投票權,與男性看齊。 |
|
|
|
3.4.18 帝國的未來 |
|
儘管大英帝國直至 1920 年代仍持續擴張,但到了 19
世紀後期已開始有人討論其未來動向。擴張支持者相信不列顛可透過加強帝國商貿而取得利益;其他人則認為帝國已過度擴張,帝國內部不同地區均頻生衝突,例如印度西北邊境及非洲南部,非常浪費國家資源。然而,英國主流民意均認為帝國在世界上擔當正向力量。 |
|
發生於 1899 至 1902 年間的波耳戰爭(the Boer
War)令關於帝國未來的討論越催迫切。英國人在南非與來自荷蘭稱為波耳人的殖民者開戰。波耳人作戰非常凶悍,戰事持續超過 3
年,大批人陣亡,但更多的是病死。部分公眾同情波耳人,開始質疑帝國存在的必要性。帝國內部各地隨著發展,慢慢從不列顛手上得到更大的自由及自治權。最終,到了
20 世紀下半葉,隨著各國取得獨立,當中絕大部分能由帝國有序過渡至英聯邦(Commonwealth)。 |
|
路德亞德・澀凌(1858 至 1928 年) |
|
路德亞德・澀凌(Rudyard Kipling)1865
年生於印度,其後曾在印度、英國及美國生活;於印、英兩國均有書及詩集著作。其詩詞及小說均表顯出大英帝國是一股正向力量。澀凌曾於
1907 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著作包括《原來如此故事集》(Just So Stories)及《魔幻森林》(The
Jungle
Book),至今仍然廣受歡迎。澀凌的詩作《若》(If)經常被選為英國最受歡迎的詩詞之一,開首幾句如下: |
|
「若在眾人失去理智歸咎於你時, |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
你依然能鎮定自若; |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
若所有人都猜忌懷疑你時, |
If you can trust yourself when
all men doubt you, |
你仍能堅信自己,並體諒而寬恕他人; |
But make allowance for their
doubting too; |
若你能夠耐心等待,不急不躁, |
If you can wait and not be tired
by waiting, |
或,為人所騙時,不去欺騙別人, |
Or, being lied about, don't deal
in lies, |
或,被人憎恨時,不去憎恨別人, |
Or, being hated, don't give way
to hating, |
不要刻意表現,不賣弄學識」 |
And yet 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 |
(《若》路德亞德・澀凌) |
(If, Rudyard Kipling) |
|
|
|
|
溫習重點 |
|
議會與君主之間權力平衡的變化 |
蘇格蘭何時及為何要加入英格蘭及威爾斯成為大不列顛 |
由查理王子領導的蘇格蘭叛亂原因 |
啟蒙運動 |
工業革命及工業發展的重要性 |
奴隸買賣及其廢除時間 |
大英帝國的成長 |
此一時期的民主是如何發展的 |
|
|
|
|
目錄 |
上一篇:都鐸與史超域王朝 |
下一篇:二十世紀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